大庆市高新区法院:“三个突破”全面优化诉调对接程序监管

20.09.2016  08:02


  大庆市高新区法院不断改进方法、强化手段、提升理念,深入整章建制,全面优化诉调对接程序监管,提高工作质效,实现了“三个突破”。

  突破传统管理局限,革故鼎新,实现程序规范化。《意见》、《规定》出台后,大庆市高新区法院于第一时间在党组会、院长办公会两个层面进行传达学习,并就如何优质高效推进试点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具体在组织协调、程序控制、队伍建设三方面最终敲定了30项制度建设内容,并将建设任务分解到部门、指定到人,制度建设各项工作纲举目张。现初稿均已完成,其中,《诉调对接中心考核管理办法》、《特邀调解工作规则》、《特邀调解组织和特邀调解员名册管理办法》、《司法确认工作流程》等19项制度已先期投入运行,逐步建立起贯通诉前、庭前、庭审、庭后、判后、执行等各诉讼阶段的全程化诉调对接程序监管体系。期间,他们重点加强了司法确认机制的实施,依法树立调解威信,使申请诉前调解逐步成为民众解决日常民事纠纷的习惯性首选。同时,在具体调解方法上,该院逐步探索固化了包括情景感染、换位思考、隔离疏导、宣泄调解等15种技巧在内的调解方法体系,总结形成了调解工作“六要”原则 ,摸索出了调解操作的快、准、合 “三字诀”,收效显著。

  突破庭审调解局限,纵向贯通,实现调解全程化。贯通各诉讼阶段,抓住调解时机即诉即调,抓住当事人心结释法解疑,抓住裁判要旨息诉止争,适时开展调解、促成和解。某公司诉李某买卖合同纠纷一案,判后李某明确表示要上访。判后答疑时,法官向其释明判决没有任何问题,经得起检验,并耐心告诉他不服判决可以上诉,上访不是最佳途径,如果因上访而延误上诉期限,顾此失彼,想上诉都难了。他如梦方醒,决定由上访改为上诉。

  突破诉讼调解局限,横向联动,实现主体多元化。坚持“分类对接”特邀调解。针对案件特点,有针对性地委派、委托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职业群体和不同专业特点的特邀调解组织和调解员,开展富有成效的调解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债务纠纷,今年4月13日,高某将丛某、邓某诉至法院,要求判决二被告偿还欠款及利息。经立案法官和人民调解员初步调解,效果不佳,尤其是两名被告不够配合,后在了解到二被告系某国企买断职工后,法官把该企业工会主席、特邀调解员孔某请到法院开展调解,问题迎刃而解,经过反复沟通协调,原被告达成和解,并订立了还款计划。坚持“梯式链接”人民调解。王某系某公司美籍专家,提前预支了年薪及安家费45万元,后单方要求终止劳动合同,并同意返还费用,出具了“欠款单”。后该公司多次索要,王某一直未履行还款义务。在得知王某已预订返美机票,即将离境的信息后,该公司向高新区法院提起诉讼。时值春节前夕,王某归国心切,而且双方矛盾并非不可调和。如果走正常程序,限制离境手续繁琐,不仅会影响王某行程,且一旦其返美,公司的损失便难以挽回。鉴此,该院立即启动诉非衔接应急处置机制,委派人民调解组织和劳动调解组织主动介入调解。经过不懈努力,双方当事人最终达成和解协议。原告如愿以偿收回欠款,而王某也立即启程返美,问题圆满解决。坚持“人脉链接”关系人士。适时邀请当事人领导、同学、亲属、朋友、代理人、专家学者等人士共同参与调解,借助特殊关系人员的心理攻势,达到“曲径通幽”的效果。今年4月,李某在合同到期后未按约定偿还银行65万元借款,该院在实施诉讼保全后,当即把李某传到法院,敦促还款。在多次与李某交涉未果的情况下,办案人员及时请来李某的爱人和知心朋友,合力做李某的工作,药到病除,终于促成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