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评:高校要把创业大学生“扶上马儿送一程”

05.05.2015  22:03

        许 锋

        大学生创业难不难?难。易不易,易。难易之间,检验的是大学生的能力。汕头大学近3年有75人开办了17家企业,2011级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品牌专业的石志鹏,没有和更多毕业生一样沉浸在浓浓的离愁别绪中,而是坐在创业公司的办公室,整天为生意忙个不停。他的另一个身份是青苔智影公司副总经理。(2015年5月5日《南方日报》)

        石志鹏的创业之旅始于去年暑假,为了更好地投入创业实践,他申请休学创业。休学的一年间,他所在的团队在众筹网筹资25万余元,成功获得数百万元的天使投资资金,并成功建立了线下市场渠道,在不到半年时间内销售8000多台产品。

        报道没有确指8000多台产品是什么产品,是自主研发的还是“借鸡下蛋”?但是据笔者分析,天使投资资金不会把数百万元的巨款投向一家“皮包公司”、“中介公司”。石志鹏所在的团队一定有“金刚钻”。

        大学生创业所谓的难,首先难在“体制”约束,想创业却没有时间,一旦因为创业而荒废学业,往往得不偿失或欲哭无泪。而汕头大学从2002年开始就参照美国高校的实践开始试行学分制,此为石志鹏挣脱“束缚”赢得创业时间的关键。其次,难在从市场中寻找机会。这不单是大学生的烦恼与困惑,是所有想创业、做生意、开公司的年轻人所面临的烦恼与困惑。单枪匹马闯天下素来不易。

        有一份创业的激情与梦想,对于大学生而言是弥足珍贵的。但是如何从商海中寻觅机会,把握商机,少走弯路,是大学生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因为创业成功的标志一定是办有影响的公司、盈利的公司、能够长远发展的公司。创业不是练兵,是真刀实枪地干。大学生势单力薄,实力有限,禁不起过多的失败。因此,在创业旅程上,除大学生自身努力之外,其所在高校亦需要将自己的学生“扶上马儿送一程”,认真为学生出谋划策,担负起学生创业征途上的引路人角色,使得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有机地融合。

        不同的高校有不同的办学特色,有科研成果的支撑,有庞大的社会资源,有广泛的人脉关系,有经验丰富、阅历深厚的教授、教师乃至双师型人才。只要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多开几次创业选题研讨会,多邀请商界精英到学校分析市场行情,调动一切能调动的力量对市场进行前期调研,帮助学生尽快找到进入市场的契机与切入口并非难事。只是,大多数高校对于大学生创业还停留于表面,口号喊得山响,行动却较迟缓,有限的支持无非是提供一个场地(有的还收租金),同意学生休学创业(实际上多数高校还在观望,并未积极探索学分制改革),甚至“纠缠”于休学创业期间学费如何不少收,住宿费如何不少收等“小算盘”。

        创业已成为全民共识,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创业带动就业已成为国家战略。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整合发展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完善管理体制和市场化运行机制,实现基金滚动使用,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支持。

        凡今日之大学,如果说哪个校长不希望自己的学生成为乔布斯、刘积仁、马云、马化腾、张朝阳……肯定会贻笑大方,被人嘲讽不接地气、故作清高。但是要想让自己的学生成为商界名流、巨贾、大腕,却任其自由生长,以冷眼观潮、坐收渔利的姿态等待与观望,恐怕也不是明智之举。投资“人”的事业,是有风险的事业,但也是获利最大的事业。要想让学生将来感恩、回报,只有在他们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助一把力、添一把柴,否则,“马云们”成功了,关你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