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催火凉经济

18.06.2014  13:14

  经济学界有一条“德尔菲气象定律”:气象的投入产出比为1:98,即企业在气象信息上投资1元,即可获得98元的经济回报。气温发生1°C变化,产品销量可能就会随之发生较大的改变 ——

  有“避暑胜地”之称的哈尔滨,5月31日气温突然蹿高。6月4日15时,哈尔滨市区最高气温达31.1℃,续写了连续5天的“30℃+”热天。有微友调侃高温是“360度全方位、无死角天然桑拿,我和烤串只差一撮孜然的”日子。今年哈尔滨入夏季节,比历年平均入夏时间提前20天。虽然在高考的日子里,老天爷眷顾考生连降大雨,让天气凉快的不像话,但高考过后热浪再袭,人们显得有些措手不及,四处花钱买“”。

  “高温红”能否唱响?

  去年,国内持续的高温催热了股票市场的一部分“高温经济”,家电板块、电力板块、煤炭板块、旅游板块等都有不俗表现。去年7月初至8月初的一个月时间内,国投电力涨幅13.02%,其他电力股均有不同程度涨幅。高温天气中空调、冰箱的热销,使得家电板块中格力电器、美的电器、青岛海尔、春兰股份等股票涨势明显。同时,部分啤酒饮料企业,如重庆啤酒、惠泉啤酒、青岛啤酒、三全食品、伊利股份和部分生产防中暑药物、用品的公司,如太极集团、上海家化等都受到市场青睐。由于今年高温刚刚拉开序幕,对于去年涨势良好的股市是否还会借“”上涨,很多业内人士还不好下结论。

  持续的高温也催热了“避暑游”市场。中国旅游研究院与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共同研制的《2013年中国城市避暑旅游发展报告》称,避暑旅游市场潜在规模至少3亿人,考虑避暑旅游消费周期长、频次高的特点,2013年避暑旅游市场需求在5000亿~6000亿元。

  在亚太环境保护协会等机构发布的“2013全球避暑旅游城市排名榜”上,哈尔滨位居国内第三位,被誉为“夏日胜地”。前不久,亚太环境保护协会等机构发布2014中国避暑旅游城市榜50佳,哈尔滨与昆明、贵阳等城市因评价得分最高获得“2014中国十大避暑旅游城市”美誉。同时,哈尔滨还入选2014全球避暑旅游名城榜100佳,排在第22位。这意味着,哈尔滨今年还会引来更多的游客。2013年,哈尔滨市全年接待游客5547.5万人次,总收入668.5亿元,仅6至10月,哈尔滨市共接待游客228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86.4亿元,避暑旅游收入占全年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左右,哈尔滨成为了国内夏季旅游最热的城市之一。2014年,哈尔滨市力争接待旅游者突破6000万人次,总收入突破800亿元。旅游界人士分析,今夏哈尔滨的避暑旅游收入预计仍会占全年旅游收入的重要部分,旅游产品的不断推出,避暑游客会有所突破。

  有专家指出,尽管高温经济如火如荼,但不可否认,目前我省高温经济下的经营模式仍略显粗放和单一。持续的高温天气将使一些水果、果蔬等产品收成受直接影响,有可能影响上述农产品价格的变化,从历年趋势看,高温初期会对一些夏令商品有着较好的促进作用,可随着时间的延续,高温不仅消耗了人们的体力,而且更加打击了市民的消费热情。

  哈尔滨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曾燕南认为,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天气不再是简单地影响人们的穿衣、饮食和出行,其对社会和经济的深层次影响正在逐步显现。极端天气给人们带来不便和灾难,如何顺应气候变化,变不利为有利,亟待思考和探讨。“气候经济”这块大蛋糕味道可以更美,但需要针对天气因素作出更多积极的转变和调整,创新经营模式和服务内容,开发更多百姓真正需要的产品,丰富经营和服务手段,提高科技含量,一“”多赢,一“”多赚。

  “高温险”新鲜出炉

  飙升的哈尔滨气温还催生了新鲜事——近日,哈市不少网友积极参与国内首个“高温险”,几天之内投保人数急剧飙升,达到十万左右,尽管获得保险的几率比较小,但是购买者称,得不得保再说,更多是想“尝鲜”。这种网购模式下的“高温险”,其规则为今年6月21日至8月23日期间(24节气的夏至到处暑),如被保险人所选择投保城市出现37℃高温日的天数超过合同约定的免赔天数后,每出现一个37℃高温日,保险人按照5元每天每份支付保险金。目前,保险费用为每份10元,累计支付上限为每份100元。

  据某保险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3日10时30分,“高温险”已卖出了15万份,而这个数据每天还在不断增加中。截至目前,保费超过100万元。

  经过专业人士分析,认为在保险期内,最受热捧的便是乌鲁木齐,有可能净赚。哈市市民邢亮,购买了两份高温险,其中一份投保哈尔滨,一份则投保热门城市乌鲁木齐。“虽然高温险在条款中注明,如果被保险人在保险期限内未实际身处投保城市,将不负责给付。但因为保险是自动赔付的,因此对于被保险人是否身处某城市目前还无法甄别,所以这一条款实际上没有约束力。”邢亮说。

  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哈尔滨分公司一位多年从事保险行业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从去年“赏月险”开始,不少奇葩险种就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不失为一种营销策略。“高温险”客户无须资料即可获得理赔,对于传统保险相对复杂的理赔过程,“高温险”采取的系统自动支付赔款的模式也是很新鲜的。

  “高温险”规定,只要在投保期内酷暑天气超过约定天数即可获得保险金。据气象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哈尔滨的投保人想要赢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这一保险针对哈尔滨等国内30座主要城市。其中,哈尔滨的免赔天数为0天,也就是说,当哈尔滨出现两次37℃高温天气时,投保人才能保本,出现3次高温天气可赢利。不过,据气象部门统计,近50年哈尔滨超过35℃的高温天才34天,平均一年连一天都没有分到,而在保险期内至少要出现3次37℃高温天才获赔。

  有消费者在指责,保险公司利用这个保险来忽悠消费者,坐收渔利。有媒体测算了63年间高温数据,只有10个城市累计有14次保本的可能,保本率不足1%。有业内学者表示,“37℃高温险没有实质意义上的保障,也没有风险的不确定性,产品本身不具备保险的要素,很难说它是一款真正意义上的保险产品。更多是保险公司为了吸引消费者眼球。

  购买了该险种的市民刘颖告诉记者,近一两年,极端天气频现,没准今年哈尔滨就会出现37℃的高温天,赢利全看老天的脸色了。

  有的吃、有的玩、有的逛,哈尔滨的商圈夜晚火起来。图为游人如织的中央大街。本版照片均为本报记者 陈宝林摄

  夏日的中央大街夜色如画。

  炎热的天气下,“”经济销售火爆。

  吃一支冰棍,消暑解渴。

  “”物品得“宠爱

  哈尔滨“一夜入夏”。气象部门在6月初,发布了今年首个橙色高温预警,提醒市民避暑。面临高温来袭,带来“清凉”的商品受到热捧。

  5日,记者在位于道外的国美电器看到,在商场的入口处,各种台式的风扇一字排开。销售人员忙着给前来选购商品的顾客介绍电风扇的功能。销售人员称,由于今年天热的突然,人们前来购买电风扇也非常集中,以往都是在6月中旬才开始出现销售集中期,现在提前十多天。这位销售人员说,这几天每天至少销售三四十台。在黑天鹅家电商场,询问空调的人也不少,空调销量呈上升趋势。选购节能减排空调系列的人们较多。“以前每天能卖出五六套,温度上来了,一天能卖出十多套。”一家品牌空调的销售人员说。中央大街一家销售冰棍的商家,一上午就能卖出去近万支冰棍。到了夜晚,出来纳凉的人增多,这里都得排队购买冰棍。

  在道外十四道街上,一家饭店打出哈啤冰镇0.99元一瓶。不少食客就是奔着这个凉啤酒而来的。“炸鸡就着啤酒”新式韩餐吃法,得到年轻人的喜爱。今年50岁的孙惠荣在道外崇俭街夜市摆摊卖炸鸡腿、烤鸡脖子,生意一直比较平淡。令她没有想到的是,今年从5月份以来,一些年轻人,开始热衷买她的炸鸡腿,喝啤酒。这几天遇上大热天,孙惠荣的生意很好,晚上出摊五六个小时,炸鸡腿就能卖出去上百只。“摊床对过那家卖凉啤酒的,一天晚上就能卖出去至少三四十箱。”“饭店的啤酒有点供不应求,只好找朋友从啤酒厂家进货。”一位饭店的老板说。与此同时,防晒衣、防晒化妆品的销量要比平时多二、三成。

  高温影响下,懒人丛生。“出门靠打车,吃饭靠外卖,买衣靠淘宝。”进而,高温经济也吹响了电商大战的号角。从五月开始,传统“消暑七宝”凉席、空调、电风扇、防晒霜、披肩、遮阳伞、遮阳帽的淘宝指数(淘宝搜索和成交指数)环比大幅上涨,成交几十万笔。

  有“”就有“”。很多服装店生意冷清,虽然店内都装了空调,无奈天气酷热,逛店的人寥寥无几。在道里中央大街开服装店的张先生,天热以来,白天顾客很少,晚上七点以后人才会多起来,只好延时到晚上22点,来弥补白天的生意不足。在南岗河沟街的多家花店也受天热的影响,客流量少,因鲜花容易枯萎甚至腐烂,不少商家只好通过采取降价、减库存等办法来应对。

  面对人们的热情消费,省消费者协会提醒广大消费者,应从自身实际需要出发,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避免花冤枉钱。在选购空调、冰箱等特殊商品时,要尽量选择一些产品信誉度相对较高的商家,同时还要认真看清生产厂家、保修年限等,并将商家开的发票等妥善保管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