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时代呼唤“互联网思维”
娄国标
9月16日,设计时速350公里的沪昆高铁南昌至长沙段开通。此前,沪昆高铁沪杭段已经开通;今年年底,杭州至南昌段将开通;加上长沙至昆明段将于明后年分段开通,这条东西走向最长的高铁,将在人们的翘首期盼中揭开面纱。
高铁对沿途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是巨大的,许多地方都用进入“高铁时代”来形容高铁的速度与激情。高铁带来的不仅仅是出行的便利,还有生活方式的改变,更给我们的思维提出了新的挑战。
高铁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思维?我以为是“互联网思维”。
首先,建高铁需要“互联网思维”。这次沪昆高铁南昌至长沙段开通,最大亮点是以长沙为枢纽,接入京广高铁,年底杭州至南昌段开通后将在上海接入京沪高铁,融入并完善了全国高铁网。高铁联网成片,运输效能较单纯的一段线路大大提升。比如,沪昆高铁南昌至长沙段虽然才340多公里,但通过联网效应,江西可以直接开行到北京、广州、深圳、西安等地的高铁动车,运输效能呈几何倍数增长。这些年,高铁建设如火如荼,“四纵四横”高铁网基本形成,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应该是加快中西部地区高铁建设,以点及线、以线带面、互联成网,进一步发挥高铁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其次,用高铁需要“互联网思维”。高铁开通,除了给群众出行提供快捷便利外,最“兴奋”的莫过于沿线政府、企业。高铁的大运力、高速度,推动人员、物资、信息、资金的快速交流,为区域发展提供了高速“引擎”。比如,沪昆高铁沿线城市纷纷打出“高铁经济”牌,旅游产业乘势而上,企业沿高铁安营扎寨。“互联网思维”的重要元素是流量,高铁带来的是“大流量”,也是“快流量”,如果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不增强自己的底蕴,难免出现“虹吸效应”。高铁虽然给沿线打开了一扇发展之门,但如果不善利用,也可能变为“过路经济”。因此,善用高铁,对城市管理、产业布局、发展策略提出了新要求。
再次,管高铁需要“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以用户体验为中心,要求真正找到用户的需求,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这些年,铁路加快市场化步伐,互联网购票、12306客服等措施的推行,方便了旅客,促进了运营管理方式的改变。虽然已经“试水”互联网销售,但在抓住高铁族群、制造粉丝效应、扩展粉丝经济方面,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中国高铁俨然成为“国家名片”和“外交利器”,但是如何在互联网经济背景下,管好超过一万公里的高铁线路,需要运营部门对客流市场、客运产品、旅客需求,乃至对整个高铁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
最后,乘高铁也需要“互联网思维”。高铁开启,宛若追风。当时空距离已不成问题,作为乘客该如何驾驭这飞快的速度?笔者以为,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应该在每个乘客身上得到更好的体现。高铁旅途虽然短暂,但离不开每个参与者的现实社会属性;高铁旅途的高品质,更与每个参与者的分享互动、包容协作密不可分。高铁开辟“新通途”,旅客也要“大提素”,最明显的案例就是动车吸烟问题,虽然国家专门立法规定,但“以身试法”者大有人在,给高铁运行安全带来隐患。作为高铁乘客,如此图“一吸之快”而罔顾群体安全,是否有悖于协作、分享的理念?
高铁列车飞速过,心念一动身已远。身处高铁时代,唯有转变观念、创新思维,才能身心合一地开往时代发展的春天。
编辑:何双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