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龄农民工老何所依?
子女更愿留在城市生活,无法居家照料;离乡多年,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与老家人的距离越来越大;希望回农村发挥余热,却不知道该干什么。对第一代农民工而言,心里向往的还是能回家乡安度晚年,但这个愿望并不容易实现。
操心多得比干活儿还累
在城里打工30多年,供几个孩子结婚生子之后,62岁的田云伟并不确定未来“能靠儿女养老”。“孩子们都成家了,但没有稳定收入,生活还得管着点”,年过六旬的他是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这点他已经习惯了,让他发愁的是,留在山西五台老家的妻子长年生病,还要边照顾老人边带小孙子,一旦自己干不动了,指望在城里打工的孩子们完全挑起养活几辈人的经济重担、回家照顾爹妈甚至爷爷奶奶,很难。
一方面希望子女能担当照料老人的责任,然而在城市闯荡了半辈子的老人在看待自己和子女的归属问题上出现了双重标准:觉得自己“回老家最好”,却还“希望孩子将来留在城市”。
在北京某工地打工的陈师傅感慨,“在老家单靠种地攒不下钱”,“村里学校倒了,孙子上学怎么办?”摆在这些高龄农民工眼前的状况,是回家后不但不能马上享受“天伦之乐”,还要支撑着日渐衰弱的身体继续照顾整个家庭,“操心多得比干活儿还累”。
多年城市生活对老家愈发不习惯
年近花甲的王师傅对“近乡情怯”并不陌生,“谁不愿意回老家?可老家不好回。”多年城乡二元的生活使他在回家时愈发感到“不习惯”,看问题的方法跟留守在老家的人们渐渐有了差异。“除了春节,村里平时基本不组织文化活动,人们见面的时间越来越少,就算有交流,也很难再找到共同话题。”而最让他们唏嘘的,是维系人际关系的纽带由“情感”到“利益”的悄然转变,“现在家里有点事,不给钱谁来?”
想发挥余热,不知道能干什么
陈师傅也想凭自己的经验回家创业,“但不知道回去能干什么。”陈师傅说对返乡创业疑虑重重,土地大多被租用,家里可种的田只能供自给自足,赚不到更多的钱。加上对家乡的产业结构不了解,也并不清楚当地政府有哪些支持创业的优惠政策,陈师傅觉得凭自己在建筑工地上的经验,回去没有用武之地。
不太遥远的未来,自己务工生涯中积累下的知识、技能和资金能否在还乡后派上用场,保证收入来源和生活质量?家乡是否还能像童年时那样,成为物质和心灵的双重庇护之地?田云伟和工友们在期许。叶璐
编辑:王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