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和我们,17年亲密约会

13.07.2015  13:01

  17年倾情关注、17年跟踪采写,17年不离不弃、多位记者“接力”,500余篇报道……记录城市的方法有很多种,《哈尔滨日报》饱含着浓浓的人文情怀,将镜头对准了一群野生的小生命,对准了城市中人与自然那些有温度的细节。

  17年,在历史的长河里不过是沧海一粟,而对于即将年满70周岁的《哈尔滨日报》,17年却是其近四分之一的年轮。17年定格的镜头下,是一部城市与自然、人与自然和谐融合的生命礼赞。

  A 从记录者到“粉丝” 工作为媒,记者成了“鸳鸯专家

  曾被误认为“野鸭子”,又正本清源为“小鸳鸯”。在这部充满浓浓人情味的鸳鸯纪实剧中,《哈尔滨日报》记者既是“编剧”,也是“主角”。

  1999年6月21日,《哈尔滨日报》社会时空记者热线得到线索“兆麟公园出现了几只野鸭子”。记者初霞和黄磊立刻赶到公园一探究竟。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的专家初步分析认为,8只野鸭可能为“秋沙鸭”。随后,《八只“野鸭”飞落兆麟公园》的报道,拉开了本报鸳鸯报道的序幕。

  第二天,经专家进一步确认,兆麟公园飞来的“野鸭”实为野生鸳鸯。本报编辑部开始精心策划:一座城市公园里为何会出现野生鸳鸯?一定与生态环境的改善有关。这件事要一跟到底,无论是几年、还是几十年。

  从此,记者初霞和黄磊便开始了与鸳鸯“比翼齐飞”的采访生涯。初霞每天赶头班公交车,倒三趟车从太平桥到兆麟公园采访,风雨不误。

  春寒料峭的时候,有市民说太阳岛发现了一对鸳鸯,初霞和黄磊走了1个多小时去太阳岛找鸳鸯。她说:“当年我们就蹲在水阁云天的台阶上干等,等了两个多小时,冻得不行了,只好向工作人员借了个军大衣披上。最后还真把鸳鸯等来了。黄磊的手都冻得按不动相机快门了。以前没有数码相机,拍完就能直接看到拍得如何。当时都是胶卷,担心手不好使怕拍不清楚留遗憾,黄磊当时连着拍了十多张。

  初霞和黄磊一个写稿一个拍片,天天为写鸳鸯在一起采访,同事们都打趣他俩是报社的“鸳鸯记者”。为了解鸳鸯为何会落户冰城?两人到东北林业大学向野生动物保护专家求教;去环保局找专业人士到兆麟公园进行环境测评,和公园的工作人员一起抓偷鸳鸯的贼。

  由于工作变动,报社换人接下了“鸳鸯棒”。今年,为了能亲眼看到5窝小鸳鸯跳巢,并采写出最生动的报道,张巍每天早上7点前必到兆麟公园,这已经成了生物钟。一个多月下来,记者不但混进了“鸳鸯粉”群和他们成为朋友,就连出租车司机都会问是不是在兆麟公园上班?司机说一周里,同一时间已经拉过记者3次了。为了能与“鸳鸯粉”打成一片,“鸳鸯记者”一会儿和拍鸳鸯的“鸳鸯粉”学习拍摄,一会儿帮喂鸳鸯的“鸳鸯粉”拿工具,一会儿又和“鸳鸯姥爷”一起照顾体弱的小鸳鸯。不夸张地说,记者现在已经成鸳鸯粉了,天天满脑子都是鸳鸯的事儿。小鸳鸯是不是又丢了,鳄龟啥时能抓到,鸭子是不是又和鸳鸯抢食了,操的全是动物的心。  

  17年跟踪采访,3名记者接力报道。《哈尔滨日报》的记者,既是这部鸳鸯纪实剧的“编剧”,也是这部剧的演员。

①今年有五窝小鸳鸯在兆麟公园出生。

②1999年,本报记者初霞在兆麟公园采访。

  B 从鸳鸯习性到市民意识 500篇报道,引领冰城人和谐共处野生鸟

  在《哈尔滨日报》连篇累牍的报道中,小鸳鸯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都牵动人心。在此过程中,冰城市民的环保意识在逐渐增强,鸟儿们的生存环境也在不断改善。

  如何觅食、何时跳巢、怎样学飞、何时长出尾羽、怎样择巢、何时南飞,甚至连鸳鸯喜欢什么样的水草、爱吃什么样的水生物、什么时候撒欢、什么时候打蔫……17年,《哈尔滨日报》发表了有关鸳鸯的报道500余篇、几十万字,有关鸳鸯的每一个细节,无一遗漏。

  为了观察鸳鸯的迁徙路线和回巢情况,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专家要给鸳鸯带脚环,记者和工作人员一起忙活了4个小时。这8只鸳鸯在我市生活了119天,于当年10月16日踏上南迁路。当年《人民日报》对野生鸳鸯在哈繁殖一事进行了报道,并第一次署上了哈尔滨日报和记者的名子。2000年春,鸳鸯再次回哈繁育,市民们亲切地把它们叫“哈籍鸳鸯”。

  17年来,《哈尔滨日报》不仅细心关注鸳鸯生活的一点一滴,更倾力唤醒市民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

  2002年,在兆麟公园出生的小鸳鸯达到46只,实现零死亡率。2010年,兆麟公园免费开放后,共有6窝40余只小鸳鸯出生,游人的不文明行为使得16只小鸳鸯一起被偷。随后还陆续有小鸳鸯失踪和死亡,当年存活的鸳鸯只有13只,为历年最少。《哈尔滨日报》及时推出《兆麟公园开放后,“哈籍”鸳鸯的生存状况调查》,引起社会关注。公园派出专职看护员看护小鸳鸯,并在湖边修建了玻璃的鸳鸯繁育孵化基地。从那以后,市民们也把鸳鸯当作“孩子”一样爱护,自发到公园喂鸳鸯、护鸳鸯,“哈籍鸳鸯”也越来越信赖这座城里的人们。在市民的建议下,公园为鸳鸯建了鸳鸯岛,人工湖改名鸳鸯湖。

  今年,刚跳巢的3只小鸳鸯在湖里被市民放生的鳄龟吃掉,《哈尔滨日报》立刻独家报道了《吃了3只小鸳鸯的鳄龟被“通缉”》,并发出抓捕鳄龟的“征集令”,引发市民关注,市民纷纷支招参与。在市民的齐心合力下,终于抓住了吃小鸳鸯的那只鳄龟。针对这一事件,《哈尔滨日报》又发表《盲目放生等于“杀生”》,引导市民正确放生,不要破坏生态环境。

  正因有了《哈尔滨日报》长达17年的纪实报道,才有了每年夏天被上百“鸳鸯粉”用长枪短炮瞄准,鸳鸯湖里的野生鸳鸯也泰然处之的人与自然的和谐奇观。

③今年,本报记者张巍采访中给小鸳鸯拍照。

  ④⑤1999年,本报全程关注了野生鸳鸯首次落户兆麟公园事件。起初,鸳鸯曾被专家误认为野鸭子。

  C 从记录人与鸟到记录鸟与城 “哈籍鸳鸯”已超500只,美丽故事仍延续

  小鸳鸯们成了“明星”,并一次次创造新的纪录。人们在品评小鸳鸯们的故事时,更感受到我们这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如此令人赏心悦目。

  17年倾注人文关怀的报道,记录的是人鸟相伴的美景,是一群鸳鸯和一个城市的故事,更是一个城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进程。

  从当年鸳鸯初现时人们的惊奇,到如今不仅兆麟公园成为鸳鸯每年必来之地,江畔、顾乡公园、何家沟、马家沟、江北湿地都能见到鸳鸯戏水的景象。今年春天,兆麟公园13只鸳鸯提前回“”,创公园历年之最。7月6日,第5窝10只小鸳鸯在兆麟公园上演完美的“最后一跳”,今年共有5窝50只小鸳鸯出生,更打破了我市野生鸳鸯在城市公园出生数量的历史之最……从第一批鸳鸯落户公园,到情定冰城17年,在兆麟公园出生的小鸳鸯已有500余只。如今,“哈籍鸳鸯”作为城市一员,早已融入到哈尔滨的生态文明中来,更多美丽的故事仍在延续。

今夏,新出生的小鸳鸯跳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