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岗市工农区刑庭审判员孙波:铁汉与柔情的“交响”

27.06.2014  12:03

  

妻子在为孙波测量血压。朱丹钰摄

  记者 孙佳薇

  在庄严的法庭上,他常常被人称作“黑脸包公”;然而,生活中的他却又是那样安静儒雅、温情待人,铮铮铁汉怀揣一腔柔情、一颗公仆心。

  一边是事业,一边是亲情,忠孝难两全。妻子对他说,我嫁给了你,可你却“嫁”给了法院。他愧疚地说:“你跟我没过过好日子。如果有来生,我们还做夫妻,到时候我侍候你。”

  6月14日上午,身穿淡蓝色衬衫的孙波被同事搀扶着,来到采访现场。落座后,同事解释道:“昨夜11点多他刚做完透析,现在正是身体最虚弱的时候。”说话时,记者注意到孙波右臂上由于长期透析皮肤表面凸显变形的血管。

  其实早在10年前,孙波就被诊断是慢性肾炎,医生曾叮嘱他工作不能太累、不能用脑过度,当时连续吃了几个月的中药,孙波觉得并无大碍,全然忘了医生的告诫。2005年,孙波开始在鹤岗市中院和工农区法院两头工作。从那以后,他呆在家的时间更少了,常常是半夜里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妻子刘桂华曾对孙波发出抱怨:“你做丈夫、做父亲、做儿子都不合格,唯独做法官合格!”

  一次,妻子胃出血住进了医院,孙波本来答应去医院照顾,可住进医院的第二天,一个案件就把他从医院拉回了法院。妻子孤独地躺在病床上,心中充满了委屈和酸楚。然而,等到出院那天,看到丈夫拖着疲惫的身躯、佝偻着腰到医院为自己办理出院手续的样子,刘桂华的心又软了,一肚子的委屈全都抛到脑后。

  刘桂华告诉记者:“公婆年过七旬,孙波没有因为照顾爸妈请过一天假。儿子为了和他多待一会儿,只好拿本书坐在他的身旁。现在,他每周要到医院透析三次,每次需要4个小时。为了不影响工作,他常将透析时间串到下班后,透析时,不是带着法律书籍看,就是带着平板电脑查阅资料。”嗔怪的语气里透着对丈夫的敬佩之情。

  那些年,有时孙波办案一连几天回不了家,妻子只好晚上到法院来看看他,给他送点吃的,然后,顶着夜色独自往家走。后来,孙波对同事说:“她每次走时,总是不停地回头,她可能是希望我和她一起回家!可案件压人啊,我也实在是没办法呀。”

  即使孙波对家庭这样疏忽,刘桂华对丈夫依然爱得坚定。在她的观念中,男人就应该以事业为重。而今,为了让孙波能活下来,刘桂华愿付出所有。在北京309医院住院的13个月里,刘桂华看着丈夫经历了9次手术,两次肾移植手术以失败告终时,她时常一个人躲到角落里哭一场。但那段时间,刘桂华即使再累,也会觉得有种莫名的幸福感,“只要我稍稍一离开,他马上敏感地说‘你去哪儿,早点回来’。”此时,刘桂华深深地感受到了夫妻“相依为命”的依赖。

  在经历了这么多坎坷之后,不善于表达的孙波终于开口对妻子说:“你跟我没过过好日子。如果有来生,我们还做夫妻,到时候我侍候你。”

  他站在审判台上时“铁面无私”,脱下“法袍”时,他把情感最柔软的部分,留给了那些生活贫困的案件当事人或者受害者家属

  孙波常说:“我们当法官的,维护了一个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社会对法律的信任就增加一分;而如果伤害了一个当事人,就会多一群怀疑法律的人。”

  案件审理期间,常常会接到通过各种关系打来的电话,大多想表示表示,而孙波从来不为所动,他视办铁案为天职,20年来拒礼拒贿无数;也有的发出威胁,孙波则报以轻蔑一笑。

  孙波父母的朋友因做生意亏了本,被债权人起诉,法院受理审结后,案件进入执行阶段时,此人求孙波找案件承办人打个招呼,不要执行,孙波当时就回答说:“话我是不可能去说的,你们欠钱就想办法去还。”直到该案执行完毕后,他从未找承办人提起过此事。

  一次,他接到一个陌生人打来的电话:“孙波,我知道你家住哪,你爸妈住哪,你家孩子在哪上学。我们家的案子要判偏了,我弄死你全家!”“我是法官,还能怕罪犯?还能怕威胁?”孙波厉声说道。

  母亲王淑琴回忆说,“记得有一次,孙波回家要500元钱,我问他要钱干什么?他说有一个当事人很困难,想帮他交诉讼费,我同意了。”

  还有一次,鹤岗市工农区法院申立红到孙波办公室去送材料,一进屋,见他正往当事人手里塞100元钱,就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解释说,这人是案件中的被害者,家里相当困难,连米、菜都买不起了,就送给他一点钱。并一再强调:“申姐,这事你当谁也别说,我给的又不多。”当时,孙波的工资每月只有200多元。

  在审理一起抢劫案中,孙波得知,被告因无力支撑孩子的学习费用,冲动下抢劫500元钱,被判处刑罚,家中剩下年迈的老母亲带着被告9岁的儿子。案件审结后,孙波默不作声地领着妻子上街为被告的孩子买衣买鞋,购买学习用品。直到现在,孩子还经常来电话说感谢孙叔叔。这些年里,孙波多次为失足未成年犯解决就业、帮困捐款、进行情感沟通,促成未成年被告人返校读书21人,其中9人考上了大学。

  病房里一位老人因子女工作忙而缺少照顾,他与妻子商量做饭时给老人也带出一份,一天三顿饭,每顿都做双份。爱人者,人恒爱之:得知孙波患病,亲戚、同事、朋友纷纷伸出援手……

  同行眼中的孙波,是一个对法条语言表述能力很强的人。而身边的亲朋好友却清楚,孙波是个沉默寡言、不善表达内心情感的人。

  徐成是孙波的“发儿小”,几年前离开鹤岗去南方创业,每星期,孙波都会主动给徐成打个电话,“这几天公司怎么样?”“南方的米吃得不习惯吧?我给你邮去一袋!”每次通话时间不超过一分钟,寥寥数语,徐成却能感受到那份经久不变的情谊。

  最让徐成感动的是,自己在创业失败后回鹤岗的那段日子,孙波只要有空就来找徐成,“走,陪我去商场逛逛。”徐成明白这句话背后的含义,“他是不想看我情绪低落,闷在家里。”

  得知孙波病重去北京住院,徐成和妻子第一时间赶到北京,看到重病监护室里病床上的孙波面容憔悴,徐成蹲在病房外的走廊上流泪了。

  孙波住院的病房里有一位北京当地的老人,老人家里的子女工作都很忙,天天只能给老人买饭吃。孙波知道像他们得这样的病,对食物的择取不同于常人。孙波就和妻子商量做饭时给老人也带出一份。自此,刘桂华一天三顿饭,每顿都做出双份。后来,老人的手术不成功,不久就去世了。老人去世后,他的子女还专程从北京赶到鹤岗对孙波表示感谢。

  爱人者,人恒爱之。亲戚、同事、朋友得知孙波患病后,纷纷热情地伸出援手。刘桂华的一位同学的妈妈知道了,主动往刘桂华的银行卡里汇了5万元钱,并对她说:“孙波是个好孩子,看病要紧,这钱婶不着急要,等你有的时侯再给我,没有就拉倒,婶还有退休金呢!”还有人当场就把给刘桂华的汇款单撕了,让她不要有还款的心理压力。

  第二次换肾时,刘桂华含泪返回鹤岗打算把房子卖了。单位领导知道后,沟通公积金管理中心领导,取出了她的公积金,又组织单位给她捐款,感动得刘桂华热泪盈眶。

  听到这么多故事,记者的眼睛瞬间有些湿润,这位“法官英雄”,真实得就像邻家的兄弟一样平凡而普通。

  出于对孙波身体健康的考虑,记者没和他交流太久。但短暂的采访,他已留给记者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个乐观面对生活的人。说话的语速不疾不徐,谈理想,谈对法官这个行业的认知,谈对每一起案件的秉公处理,谈对家人的愧疚……银色框架眼镜后的那张面孔,总会有浅浅的微笑。

  其实,人之常理,孰不畏死?在第一次肾移植失败时,妻子嘴边起了一圈泡,躺在重症监护室里的孙波,话也不说,双眼无神,总是摇头,看到他那种接近崩溃的样子,妻子欲哭无泪,问他:“你是不是不甘心,还想再换?”他说:“是。”几天的采访,一个强烈的想法涌上心头:没有什么比对生命的渴望和对事业的挚爱更令人感动和敬仰,也许很多努力都貌似徒劳无获,但,对孙波来说,他得到的是“时光流逝而我心安” 。

编辑:刘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