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名单制度雷声大雨点小 劣行仍“我行我素”

09.10.2015  20:22

  国庆长假期间,国家旅游局公布的《游客不文明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施行正式满半年。“拉黑”不文明旅游的做法备受舆论好评。但记者调查发现,黑名单制度雷声大雨点小,存在判定违规、取证执法、处罚把握中的多重难点。

  今年4月,《游客不文明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出台后,国家旅游局已经前后公布了两批游客不文明记录名单,首批4人,第二批3人,共计7人被“拉黑”。

  黑名单制度上线半年来,不文明的行为并未有明显遏制的现象。中国游客在日本、泰国等地均被曝出不文明行为。令人遗憾的是,这些“有图有真相”甚至被当地媒体大幅报道的不文明事件,大多至今未能出现在旅游部门的黑名单中,“拉黑”速度严重滞后。

  雷声大雨点小,黑名单落实遭遇“三重槛”

  一些业内人士表示,看似震慑性强的黑名单公布时声势浩大,处罚手段却相对“疲软”,对于不文明行为的管束面临着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处境。记者调查发现,现实中,游客黑名单机制面临三重困难:判定行为难、取证执法难、处罚把握难。

  “一重槛”:存模糊地带,判定不文明行为难度大。

  根据办法,游客不文明行为包括旅游活动中因扰乱公共交通工具秩序,破坏公共环境卫生、公共设施,违反旅游目的地社会风俗、民族生活习惯,损毁、破坏旅游目的地文物古迹等而受到行政处罚、法院判决承担责任,或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的行为。

  一些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规则制定后,执行中如何界定是个问题,行政处罚、法院判决容易界定,但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这一点就很难确定。

  “二重槛”:自由行“管不了”,跟团行取证和执法难。

  旅游管理部门本身没有执法权限,旅行社和一线工作人员又缺乏执行的能力和动力,这就让跟团游面临尴尬的监管境地。更重要的是,已经占据了国人出行“半壁江山”的自由行模式或面临监管真空。

  “三重槛”:后果语焉不详,处罚力度把握难。

  记者注意到,因不文明行为记录在案的游客,究竟还会为此付出何种代价,办法中语焉不详,在国家旅游局的官网上也难以了解到已经进入了黑名单的7名游客将会面临怎样的惩处。对于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不文明行为,会有什么相对应的黑名单处罚,这些也并未向公众公开。

  专家指出,要遏制“任性旅游”,真正树立文明旅游新风尚,不仅要让黑名单制度真正长出牙齿,将游客不文明行为关进制度的笼子,还需要更多的教育和引导,积好文明跬步。

编辑:李笑然
张献忠沉银遗址被确定在四川彭山
  据新华社成都12月27日电(记者童方)记者27Hljnews.Cn
“莱茵”杯钢琴比赛黑龙江赛区选拔赛举行
  黑龙江日报讯(记者潘宏宇)由德国杜塞尔多夫音乐Hljnews.Cn
2015西泠秋拍开槌莫奈作品成交价逾2000万元
  据新华社杭州12月27日电(记者冯源)西泠印社Hlj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