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上崛起“标准车间”

18.10.2015  11:00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我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的主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则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近几年,哈市推进园区建设的力度不断加大。

  四通八达的道路与渠系,汇集各类科技要素及多方资本的现代设施,在哈市约3000万亩农田里蔓延。随着一片片园区在快速展现,新的种植经营主体多了,更先进的技术开始实施,更高标准的生产方式被大面积推广。

  黑土地上,涌现出新的活力。也给守望田间的人们,带来更多希望。

  新基础

  散户加速“合体”变新经营主体

  又一个金秋季节来临,在巴彦县巴彦港沿江村,连成片的稻田一望无际。但两年前,这里不是水田,种的是玉米;庄稼还是各家散户种植,更没有现在的水稻专业合作社。

  “2013年,政府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启动巴彦港渠道工程建设,把江水引到田间地头”。巴彦县农业生产科长尹力涛介绍,有了水,种了多年旱田的村民们当然想转种效益更高的水稻。这一年,村里成立了云忠种植合作社,不会种水田的村民带地入社,水稻种植与管理则由合作社全程“操刀”。

  今年,这里被纳入巴彦港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水稻种植采用智能化浸种、大棚育苗以及机插、机收,科技化、机械化贯穿种植生产全程。合作社相关负责人说,目前社里共集中土地5600余亩,随着政府加大生产设施与道路等基础投入,明年具备大方田化种植条件的更多农户将加入合作社。

  在木兰县柳河镇柳河村,金贵水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金贵告诉记者,园区建设使田间路、水渠设施更加完善,粮食规模化生产更加便利。而且,园区种植机械化、标准化实现了粮食增产,生产上规模化降低种植成本、又提升水稻销售时的议价能力。目前,合作社近3000亩水稻已全部签到订单,根本不担心销路,想加入的农户也多了。

  高标准

  农田变食材产出“标准车间

  农业园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为种植规模化打下基础。而种植规模化促使粮食种植向技术化、标准化转型,推动种植生产过程实现高效化,也让粮食实现品质化,更加安全。

  以每人半年5万元酬金,云忠种植合作社专门外聘了两位有多年种植经验的种植大户。“5000多亩水稻从浸芽到成熟,全程由他俩统一做技术指导。”合作社管理人员高国友认为技术人员聘得值,“今年夏天,水稻长得好好的,技术员老梁说稻秧生虫了。我们根本没看出来,拿到市科院一查,还真是,赶紧防治。你想,要是等蔓延开了再治,这损失得有多大?

  在通河县乌鸦泡镇柞树村,柞树岗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的400亩稻田正处于有机种植转换期。稻田里,每隔一段距离就放置一个容器引诱害虫,除草也全是由人力来完成。“我们严格执行有机生产标准,病虫草害防治全部采用人工物理方法。”合作社“80后”理事长付鹏飞强调,管理全程由合作社统一进行,村民只按规程统一出工,坚决禁止自行打理,“怕他们习惯性地施用农药、化肥,不少有机生产最后出问题就在这个环节”。据预计,这种有机生产亩均收益将达6000元,是常规种植的6倍。

  柞树岗合作社余下的5000多亩地则全部统一品种,执行绿色生产标准,同时大力推广新种植方式。付鹏飞介绍,合作社在今年水稻栽种过程中,前期采用钵体育秧,并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增加稻田有机质含量等多种措施,使合作社水稻提前进入成熟。9月初即收割,挥下龙江水稻收割第一刀。

  他介绍,早上市的新米销路较好,近期收获的230亩新稻除了北京市场,还销往江苏、沈阳等地。

  大示范:

  园区连成千公里环形带

  “传统农业散户种植效率差、技术弱、产量低,我们正通过各种途径推进高技术含量的规模化种植方式。”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说,近两年哈市共投入各级农业资金数十亿元,农业园区建设的标准、速度与规模都大幅提升。

  数字展示变化。2014年,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核心区面积较上年翻了一番,增加至1016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今年,全市现代农业核心区建设面积达到1500万亩,建设园区(带)255个,较去年增加近50%——所有区、县(市)任何一条公路旁,都能看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它们已形成一个千余公里的环形带。

  遍地规模化园区的另一面,是哈市农业生产整体上现代化水准史无前例的全面提升。从去年起,哈市三大作物先进的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被广泛实施;玉米大田播种全部机械化,近千万亩水稻近八成由收获机完成收割……

  人们在农田里一字排开挥汗如雨的火热场景,已成为渐行渐远的过往。一些颇为震撼的“科幻”景象则在一望无际的种植园区呈现。尤其今年夏天,在五常市,农业公司与省外科技公司联合作业,开始采用农用植保无人航空喷洒机与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对万亩水稻实施航喷。

  高度的集约化、标准化、现代化,最终确保的是农产品的高品质与高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