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保护大森林气象当先导

18.07.2016  16:10

中国林科院研究数据显示,黑龙江森林涵养水源500多亿立方米,年固碳量达4700多亿吨,释放氧气1.1万亿吨,森林和湿地生态效益总价值量超过1.8万亿元,居全国首位。

      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生态保护政策的支持下,黑龙江省通过实施“三北”防护林工程,黑龙江两大平原区农田防护林面积达634.3万亩,营造水保林面积1185万亩,基本构成了乔灌草、带网片结合的防护林体系;全省累计完成治沙造林193.5万亩,沙区森林覆盖率由过去的不足2%提高到8.7%。目前,黑龙江西部沙区八级以上大风次数已由建国初期年均28天减少到现在的7天左右。预期目标为到2020年,省内“三北”防护林工程区内沙化土地得到全面治理,80% 以上退化林得到有效修复,90%以上的农田实现林网化。

      黑龙江省除了通过政府顶层规划,积极推进森林生态可持续发展,气象部门也在森林生态气象保障能力建设方面持续发力,服务效益日渐显现。

      针对森林生态气象保障,黑龙江省气象局出台了《黑龙江省生态气象发展规划》,明确要求建立两大系统工程:一是森林生态气象观测系统工程。根据黑龙江省森林资源和不同森林树种分布情况,优先在现有气象台站、森林工业和林业部门的行业气象站,优化观测项目,建设覆盖全省主要林区的森林生态气象观测站。二是现代林业生态气象服务系统工程。包括森林火险等级预报预测指挥系统、精细化森林气候区划及气候资源分析评价系统、气候变化对森林的影响评估及灾情评估系统、森林防火人工影响天气及评估系统等。

      目前,黑龙江省局针对森林生态气象业务和服务的实际需求,正在积极建设生态气象创新实验室;编制《大小兴安岭林区气象监测系统建设方案》,在大小兴安岭林区气象监测系统建设50个生态气象站;全面启动黑瞎子岛新一代天气雷达建设;按照省政府的要求,积极做好在全省主要旅游景区布设负氧离子监测设备等相关工作。

      此外,气象部门在大兴安岭北部林区建设了9个闪电定位监测站、6个自动气象站,在大小兴安岭建设了5个地被物观测站,构成黑龙江省森林防火预警监测网络;在五营森林和帽儿山森林建立两个森林生态观测站,对寒温带针叶林和温带针阔混交林的生态环境进行观测。

      黑龙江省卫星遥感中心利用NOAA系列卫星、EOS/MODIS卫星资料和中国风云气象卫星资料,结合GIS、ENVI等软件制作出植被长势监测、积雪监测、水体监测、林火监测、土壤墒情监测、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报告等产品,在森林生态气象保障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位于伊春林区的五营森林生态与农业气象试验研究站是国家一级林业气象试验站,承担着国家森林生态、林业气象观测与试验研究任务,也是经黑龙江省人事厅批准的博士后流动基地。近年来,该生态站先后完成了“林区苗木生长物候观测规范”“气候变化对红松物候的影响及红松种子产量预测应用研究”“森林草原病虫害气象预报与灾损评估技术”等重大课题。据站长靳世波介绍,试验站将进一步完善水循环、能量循环、物质循环等一系列监测系统的建设;通过局校联合、博士后流动站等多种方式提高生态站科研实力,使五营生态站成为科研试验服务一体化、开放式的国家森林生态野外试验研究基地。(袁长焕)

 

(编辑:陈健  编审:袁长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