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克山病防治工作成果辉煌

21.04.2016  10:29

  经过多部门密切合作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黑龙江克山病防治工作取得了辉煌成就:目前全省66个克山病病区县(市、区)全部达到国家控制标准,其中92.4%的病区县实现了消除目标。这是中国疾病预防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克山病防治研究所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的。

  专家介绍,克山病是一种原因尚不完全清楚的地方性心肌病,主要波及自产自给的农业人口,尤其是生育期妇女和学龄前儿童,临床经常表现为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可发生心源性休克,急症患者病死率很高。1935年深秋,这种怪病在黑龙江克山县周边暴发流行,因而首次被医学报道并命名,追溯其发病史达百年以上。克山病在黑龙江省分布广,病情严重程度居全国之冠,病区居民深受其害。全省66个市县、496个乡镇、3221个村屯受威胁人口600多万。1948至1985年的38年间,全省共发生克山病病例57684人,病死15968人,当时人们谈之色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各级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克山病防治研究工作,将克山病列为重点防治对象。在广泛发动群众、组织专家深入病区开展抢救病人和相关调查基础上,于1952年在北安市建立了黑龙江省地方病防治站,于1964年在哈医大组建克山病研究室,1979年扩建为全国规模最大、专业最齐全的克山病研究所。这些专业防治研究机构在省地方病领导小组的组织协调下,在全省范围内针对发病危险因素和诱因采用“三防”(防烟、防寒、防潮)“四改”(改良水质、改善饮食、改善居住条件、改善环境卫生)等综合防治措施,并在上世纪70年代之后推广使用大剂量维生素C静脉注射疗法和补硒预防办法,有效地控制了克山病的猖獗流行。尤其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当地居民营养水平的提高,病因暴露机会大大减少,全省克山病病情开始迅速消退,进入以潜在型和慢型散发为主时期。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全省66个克山病病区县、131个病区乡开展了大范围的病情自查工作,黑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上报全省自然慢型克山病患病率为0.4/万,潜在型检出率6.3/万,考评结果全部病区县已达到国家控制标准,其中92.4%的病区县达到消除水平。中国疾病预防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专家专程赴铁力县桃山乡兴旺村复核克山病可疑病例,认证3名潜在型患者年龄均在65岁以上,属高发年代遗留病例,非新发病人。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外科医师分会心脏移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疾病预防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克山病研究所所长、哈医大附属一院心血管外科主任刘宏宇教授强调指出,克山病防控成效虽然显著,但病因不清,加之有些历史重病区生活水平比较落后,局部地区克山病新发的潜在危险性并未彻底消除,必须要居安思危、常抓不懈、巩固成果。“十三五”期间,尤其要抓住国家精准扶贫契机,通过改善当地农民生活,加强健康教育,继续开展必要的病情监测,最终建立可持续消除克山病的工作机制,以有效防止病情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