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发表我院副院长王爱丽文章

28.02.2022  14:54

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
以高质量就业奠定共同富裕基础
 

          黑龙江政府工作报告通篇贯穿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为长远目标。过去一年,我省民生保障有力有效。新的一年,擘画推进龙江共同富裕宏伟蓝图可期可盼。特别是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突出强调“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打好减税降费、援企稳岗等政策“组合拳”,切实形成稳就业工作强大合力。凸显了我省“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的政治站位,体现了以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来夯实龙江人民共同富裕重要基础的人民情怀。

          2021年,是我省振兴发展中极不平凡的一年。面临就业总量压力较大、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质量有待提高以及多轮疫情冲击较大等诸多难题,我省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全力保障重点群体就业。特别是强化省市县三级“稳就业工作专班”机制,确保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41.9万人。2022年,报告提出全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以上,持续保障就业形势稳定。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领悟其中的深意。

          创新数字经济驱动下更高质量的就业优先政策体系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特别是以数字赋能传统产业,并将其作为全力实施工业振兴计划、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举措。因此,在加快发展数字经济进程中,应高度关注数字经济对就业产生的深远影响。

          一是创新更高版本的就业优先政策体系。著名经济学家蔡昉高度关注数字经济时代的就业问题,提出“应打造更高版本的就业优先政策,统一来解决就业总量问题、就业结构问题和就业质量问题”,认为政府责任更重,要求更高。因此,我省在制定数字经济规划和产业政策时,应将更高版本的就业优先政策体系的研究制定放在重要位置并予以系统考虑,政策发力适当靠前,突出高质量发展中共同富裕的就业导向,在鼓励创造更多高质量岗位的同时,既要最大限度地避免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和新增劳动力大量流向低效率岗位,导致收入差距拉大和中等收入群体减少,又要防止以稳就业为借口保护低效率企业、过剩产能、落后产业甚至过时岗位,影响“创造性的破坏”带来的生产率模式转化的进程。

          二是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在宏观政策层面的协同联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就业政策从“就业优先”到“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应深刻领会背后的深意。宏观政策坚持“就业优先”,需切实将就业指标视为宏观调控的优先考量,特别是落实“十四五”强化财政、货币、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支持就业,实现与就业政策协同联动的要求,不仅在国家层面,就业这个政策工具在地方层面也大有可为。在系统规划的基础上,要提高省市县三级“稳就业工作专班”机制协同效能,突出“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带动力”,特别要强化发改委、工信厅、商务厅等重要经济部门与人社厅的协同联动,切实提高政策支持的精准度和实效性,靶向发力,握指成拳,进而构建就业优先政策的长效机制。

          实施高技能人才引领下更高质量就业战略

          报告强调,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加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举措凸显了职业技能培训在新发展阶段由精英创新向大众创新转型的战略意义。

          一是瞄准高技能人才引领“技能劳动时代”的紧迫需求持续发力。2021年8月人社部出台的《“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首次提出建设技能中国,开启了我国高技能人才引领的“技能劳动时代”。我省目前共有技能人才208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5万人,占比超过三分之一,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大规模、多层次实施劳动技能培训,基本满足龙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队伍,特别是与实施龙江工业振兴计划相匹配的技能人才,不仅有效缓解高技能劳动力短缺的结构性矛盾,用“技能红利”替代已消逝的“人口红利”,而且对于支撑龙江制造、龙江创造,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是瞄准优秀“蓝领”率先进入中等收入群体的共同富裕目标稳步迈进。通过大规模、多层次劳动技能培训,增强劳动者的人力资本极其对新岗位的适应性,提升其向较高生产率、较高工资收入岗位流动的竞争力,培养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技能精湛、素质优良的现代产业技工队伍,促进优秀“蓝领”率先进入中等收入群体,为龙江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重要基础;通过加速推进终身学习体系下通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合,增强中低收入群体应对技术和市场瞬息万变的风险的能力;通过针对新就业形态加速构建新型劳动关系的法律保障,加速构建一种灵活就业的新型社会保障模式,确保这些灵活就业人员生活基本稳定,权益得到有力保障。

          提供生产率模式转换下更高水平的公共就业服务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大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力度,实施大项目拉动就业、创业带动就业、支持新就业形态发展计划。可谓民生冷暖见初心,一枝一叶总关情。充分体现了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守住兜牢民生保障底线的坚强决心。

            一是着重提高公共就业服务的“供需匹配度”。当前,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长面临减速停滞的危险,制造业比重下降导致劳动力流向生产率低的第三产业,出现了生产率和工资相背离的现象。因此,从宏观政策层面,唯有社会保护托底,才能促进劳动生产率模式转化,特别是能有效避免以稳就业为借口,为低效率企业、过剩产能、落后产业甚至过时岗位提供保护带来的负面效应。

          二是着重打好守住兜牢民生保障底线的政策“组合拳”。要协同发力市场主体“稳就业”,将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打好减税降费、援企稳岗等政策“组合拳”,以更加灵活适度的货币政策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精准金融服务,专门扶持在疫情中受到巨大冲击的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帮助其减负纾困,恢复发展;要分类施策重点群体“固就业”,继续加大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力度,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要着力提升服务效能“促就业”,创新针对不同就业群体的、网上网下结合的、形式丰富多样的公共就业服务活动,深入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组织培训主体与各类企业、百大项目、产业园区、人力资源市场、新经济新业态新职业“五对接”,提升就业公共服务的精准性有效性;要守住兜牢民生底线“保就业”,强化动态预警,运用大数据比对分析机制,加强对重点地区、群体、行业就业形势监测和分析,完善失业风险应急预案,防止出现大规模失业风险。

          我们期待通过高技能人才牵动、新就业形态拉动、大项目驱动、创业带动等就业计划实施,释放政策叠加的倍增效应,使更加充分更加高质量的就业成为龙江民生改善的“压舱石”、经济企稳的“助推器”、社会发展的“稳定器”、共同富裕的“定盘星”。

          (作者系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黑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摘自《黑龙江日报》2022年2月8日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