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民族大家庭的温暖润泽心田

30.03.2015  12:53

  记者:韩雪

  从2012年开始,在连续三个金色的秋季里,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先后迎来41名、148名和186名新疆籍预科生,他们当中有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也有锡伯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这些从祖国西北边陲走来的少数民族学子,沐浴党和国家民族与教育政策的温暖阳光,在民族大家庭里快乐地学习生活,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到目前,已有近150名学生结束预科学习生活,顺利升入本科院校。

  几年来,作为我省唯一的普通高等教育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基地,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以搞好新疆籍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教育工作为契机,不断探索和创新教育管理模式,为促进贫困地区发展,增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谱写出优秀篇章。

  坚持平等办学理念

  让新疆预科学生找到归属感

  从接受新疆籍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培养任务的第一天起,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就坚持平等育人理念,坚持把平等作为做好新疆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坚持法律政策面前人人平等,坚持各民族之间相互平等,将他们与内地学生一样对待,进行常态化管理。

  最初,有的新疆学生跟辅导员老师反映:“当地学生总是盯着我们看,弄得我们特别不好意思。”这使学院意识到,不仅在新疆学生心里有着“我是新疆人”的概念,在黑龙江学生的心里也有着“他们是新疆人”的概念。如若不迅速抹去这个痕迹,将会形成一种隔阂。于是,学院加强对学生们进行思想疏导,教育引导大家友好相处,沟通融合,懂得“不论你从哪里来,我们都是同学,都是民族学院一家人”的道理。

  在入学第一堂思想教育课中,学院重点介绍民族院校的优势,淡化个体民族概念,扩大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2013年5月,院长为2012级预科七班讲了一堂“一个人有三个母亲:生身母亲、母校、祖国母亲”的生动人生启迪课,令同学们终身难忘。在昆明发生暴力恐怖事件后,学院党委书记为全体新疆学生作了一场题为《美丽新疆》的报告,从“我心里、我眼中美丽的新疆”、“西方反华势力希望看到的新疆”、“各民族同胞如何共同努力建设美丽新疆”三方面进行了精彩讲述。事后,一位新疆学生给校领导发去短信,认为讲座解开了人们的疑惑和误解,建议再次面向全校同学宣讲。

  为淡化学生间的地域概念,在举行学习、文艺、体育等各类活动时,都是以班为单位,在同等的标准条件下进行竞技。在过“古尔邦”节时,邀请非穆斯林同学参加,让大家一道感受新疆同学们的过年气氛。此外,在班级名称上不用“新疆班”的称呼,而是列入到总班序中,与本省属预科班融合到一起。在编班级时,既不把新疆学生编到最前面,也不编到最后面,淡化特殊性,强化共同性。学院还通过《美丽新疆》、《全面提高素质、争做民族骄傲》等专题报告,《民族美、家乡美》宣讲会、“青春校园魅力民韵”首届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文艺汇演等系列大型活动,以及《我爱我家》、《民族团结万岁》等主题班团活动,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展现少数民族风采,使各个民族的同学加强交流,增进了解。激发学生们的爱班、爱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多年来,学院坚持平等是最大的尊重、平等才能更好地沟通了解的办学理念,使新疆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找到了归属感,迅速融入到学院这个大家庭当中。

  用爱心温暖学生

  让学校教育管理工作充满柔性

  在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还未入学之前,学院领导就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做出周密安排,其中重要一点就是以“爱”为先导,通过关爱他们的生活和心灵成长,使学生们安心学习,爱上黑龙江,爱上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

  在每年迎接新生时,学院都要求教师把学生们一个一个安全接到学校,让他们一踏上哈尔滨这块土地就有一种回到家里的感觉。2012级的学生虽然只有41人,但由于客观原因,他们的入学报到从9月1日持续到9月16日,于是,学院就坚持接站到16日,不论白天黑夜。有的孩子和家长子夜到达,负责接站的老师就把她们接到家里住下,第二天再一起到学校。学生迪达尔·努尔曼的妈妈说:“没想到,学校的老师们这样好,女儿在这里读书,真的放心了。”

  大部分新疆学生是第一次出远门,有的饮食不习惯、水土不服,有的适应慢、自理能力差,有的爱生病、想家情绪重。对此,从学院领导到班任老师,都倾注心血和情感,给予同学们亲人般的呵护。体育老师给他们买来糖果,数学老师、化学老师拎着水果去看望做手术的学生,校医老师到班级指导大家如何防治常见病。有的院领导还在中秋节给学生们送去清真月饼,在“古尔邦”节联欢会上送给每位学生一本书,利用去新疆出差机会,为2014级的新生们背回200个馕。这几年,每逢五·一、十·一长假,学院就组织安排新疆籍学生们去植物园、太阳岛等景点游览。有的同学激动地给远方的父母打电话说:“学院领导想得太周到了,你们放心吧。”

  对学生和家长关心的一日三餐问题,学院领导更是重视。以尊重民族饮食习惯为原则,创造各种条件办好清真餐厅。进货渠道都是省教育厅指定的厂家,将清真餐厅和汉餐厅完全隔离开。成立有学生代表参与的伙食委员会,及时了解和解决清真餐厅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孩子们的合理愿望尽力给予满足。学院领导经常到清真餐厅了解孩子们的饮食情况。2013年9月,学院尝试从新疆请来维吾尔族师傅,专门开设一个新疆风味窗口,让孩子们吃到抓饭、汤饭、拌面、炒饭等家乡风味的饭菜,孩子们离乡千里,似在家中。

  每到一年一度的“古尔邦”节,以尊重民族文化习俗为原则,学院领导、老师们都与学生们共庆节日、同享欢乐。2012年10月26日,学院举办了历史上的第一个简单而又隆重、普通但意义非凡的“古尔邦”节联欢会,而今,“古尔邦”节联欢会已成为学院每年必办的“保留节目”,极大地慰藉了学生们在年节到来之际因思念亲人而产生的孤寂心情。年龄最小的李雪瑞说:“之前有点想家,后来大家一起张罗过年,气氛越来越浓,特别是联欢会上我们玩得特别开心,就没那么想家了。”

  宽严相济爱而不纵

  引导学生在遵章守纪中融入集体

  在对新疆学生的日常管理中,学院始终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宽严相济、爱而不纵。日常生活中,学院严格以学生管理规定规范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行为,与来自其他地区的学生没有区别;在学习成绩考核方面,与省内其他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统一标准。

  入学初,针对个别学生的喝酒、吸烟行为,学院迅速采取措施狠刹这一不良风气。有的学生对老师说:“法律也没规定不允许吸烟、喝酒啊!”老师们耐心地教育说:“大学生要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不许在公共场所吸烟也是社会公德所倡导的。”经过一段时间的耐心教育和严管严查,现在再也见不到新疆学生在食堂、教室、楼道等公共场所吸烟、在宿舍喝酒的行为了。

  在宿舍管理方面,学院也不搞特殊化,按照统一分配入住,在宿舍的生活各方面都跟随学校的统一步调。宿舍都是以班为单位根据班级人数分配房间。为调节好新疆学生内部各民族间的关系,制造融洽和睦的生活氛围,学院将各民族的学生按人数均分到各个宿舍,也就是一个宿舍是由多民族的学生组成的小家庭,这样就会避免民族矛盾的产生,也利于解决以后出现的宿舍内部各种问题。

  学业成绩和省内学生统一标准要求。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上大学前都是在民族地区接受教育,使用的是本民族语言授课。由于环境、语言的不同,造成他们和省内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差距。即使这样,学院也绝不降低标准要求,而是以对援疆事业负责、对学生家长负责、对学生负责的认真态度,坚持从严要求。除语文课分为A班、B班教学之外,其它学科一律和省内其他预科班同一教材,同一进度。期末考试也是同一考题,成绩合格的分数线也是统一标准,不会为了“照顾”而降低要求。对学习确实有困难的学生,任课老师会对他们进行耐心的引导和帮助,在宽严相济的关爱和教导中,新疆学生慢慢融入了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这个大家庭。

编辑:刘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