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 爬坡过坎 精准发力 扬优成势

10.08.2016  16:10

  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针对当前经济新常态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战略,并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形成了“三去一降一补”这一具有重大指导性、前瞻性、针对性的经济工作部署。针对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对改革提出新要求。目前,随着五大任务的持续推进,改革成效已经开始显现,我们必须把握好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大逻辑,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化压力为动力,推动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

  我们该如何客观地看待成绩与难点?如何更好地推进完成五大任务?人民网记者通过专家座谈、基层调研等形式,选择五大领域、七个地市以及多家企业进行深度采访,并就各地取得的经验、成绩进行了全面梳理。从8月2日起,人民网陆续推出“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列报道”,全面反映各行各地贯彻落实、精准发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索实践,以期为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稻田里养青蛙”,这在黑龙江桦川县创业乡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

  连日来,创业乡绿怡水稻专业合作社30万只虎纹蛙正在稻田里“”得不亦乐乎。种地不撒农药、不施化肥了,青蛙成了真正的稻田“卫士”。

  “种植这种‘蛙稻’,到秋天卖蛙、卖稻,稻农每亩地可得到5500元的丰厚收入,比传统种植每亩增收4000多元。”看着个个活蹦乱跳的青蛙,合作社负责人纪宇喜笑颜开。

  八月的龙江大地,绿意正浓,高兴的也不止纪宇一人。面对经济发展多年未有的下行压力和大庆油田调减产量历史拐点的双重挑战,黑龙江把调结构、转方式放在突出位置,全省去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083.7亿元,同比增长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1%。实现经济平稳运行,新增长因素和力量进一步汇集发力。

  让人欣喜的不仅有可圈可点的数据,更有供给侧改革的持续发力——黑龙江要在全国经济调整中保持优势竞争格局,必须在既有国内总需求增长空间、又有黑龙江鲜明供给优势的产业领域精准发力,推动创新创业,优化发展环境,挖掘释放发展潜力。

   转方式调结构向可持续农业发力  

  黑龙江是全国农业大省,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粮食总产连续五年稳定在1000亿斤以上。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量、商品量、调出量和人均占有量等均居全国之首,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第一大粮仓”。

  

 

  八五一一农场五常寒地旱作节水滴灌水稻栽培基地正在进行无人机喷洒叶面肥作业。崔伦震 摄

  虽被称为“中国粮仓”,但粮食精深加工比重不足40%,粮食的增产却并没有带给农民更加丰厚的利润,受市场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作为黑龙江主要农作物之一的玉米,其收购价格开始下跌——现实的尴尬成为黑龙江必须破解的难题。

  “我们要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寻找机遇、打造亮点、拓展优势。抓住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机遇,转方式、调结构,提升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加速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黑龙江省委书记王宪魁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在丰收的稻田里,农户抱着沉甸甸的水稻露出了喜悦的笑容。何辉 摄

  思路明确,怎么办?

  黑龙江省长陆昊多次强调,黑龙江农业的产业发展要从“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卖出高品质农产品应有的价格,进而靠“卖得好”倒逼“种得更好”,使全省更多农产品达到绿色、有机标准,进一步促进全省农民增收和农业产业化发展。

  连日来记者深入哈尔滨周边各农场也发现,各农场算账的标准和计量单位已经从“”悄然改变为“平方米”。“种大田一亩地的收益在750元以上,‘种’现代都市农业一亩地效益3万元以上,平方米效益可达45元。”农垦哈尔滨管理局党委书记金奎祥这样计算着农场职工的收入。

  “精打细算”并不是特例。近年来黑龙江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在“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亿亩生态高产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建立“互联网+农业”营销平台等方面持续发力。

  “当前,黑龙江省呈现出玉米压库过剩、大豆出现短缺、收储政策调整、农民增收难度增大等新的阶段性特征。”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作为代表的黑龙江省农委主任王金会建议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建立和培育,支持集中连片经营、科技推广应用、标准化作业和农业生态保护,同时加强黑土耕地保护,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

  日前,黑龙江省出台了《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意见》。今后黑龙江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总体思路是:减玉米、稳定并适当增加水稻、增大豆杂粮、扩草蓿和果蔬,拓展市场,提升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提高质量和效益,打造安全、优质、高效、绿色农业。今年调整种植结构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

   政策红利为人才松绑向创新创业要成效  

  供给侧改革怎么改——向创新创业要成效!陆昊说,应对挑战必须发挥优势、注重工业、多点培育,其中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是重要举措。

  黑龙江省2015年年初启动实施了千户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到2017年新形成1000家以上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科技型企业,培育一批科技型上市公司。数据显示,自“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截至今年6月,全省新注册成立科技型企业3347家,新增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科技型企业572家。

  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社区给我们提供了精准的创业帮扶,从工商税务证照领办,到联系农林教授提供技术支持,再到帮助协调解决土地承包问题,每一项都特别周到。”说这话的是“古法农业”创办人李娜,她所说的“社区”全称“佳木斯大学生(青年)创业社区”,位于佳木斯市江边最繁华地段。

  

 

  佳木斯大学生创业社区内的创客咖啡项目。丁洋 摄

  李娜是龙江众多创业者中的一员,近年来,创业环境的改善让不少像李娜一样的年轻人尝到了甜头。去年5月,《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若干意见》对外发布,降低门槛、完善融资担保体系等八个方面30条“真金白银”的政策让创业的大学生吃了一颗定心丸:休学创业大学生学籍可保留8年;取消户籍证明、创业培训合格证、自主创业证等大学生创业前置条件;投入2亿元专门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小额贷款担保公司;每年安排1亿元大学生创业“种子资金”……

  黑龙江用政策激活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

  政策红利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肥沃土壤,人才新政让“雁南飞”现象得到大力缓解。2015年3月,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激励人才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的意见》,被称为“黄金20条”的人才新政以开放的政策引领人才,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评价和资助人才,不唯职称、学历、资历,只比成果、贡献和效益。对引进的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能够直接服务该省重点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省财政最高给予每人200万元的生活资助和项目启动资助资金。同年9月,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等10部门联合出台了《畅通引进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实施办法》。日前,黑龙江省委、省政府还印发了《贯彻落实〈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建立企业家人才库,全面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等具体明晰的举措,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黑龙江省“千人计划”专家杨晓明,回国前曾担任美国微生物及生物工程学会院士,掌握蛋白和抗体药物研发核心技术,回国后建立了新型基因生物药品研发和生产企业。“能在短时间内及时兑现扶持承诺,黑龙江人才政策是一流的!”他的创业感触,或许是对黑龙江省积极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的最好阐释。

  根据抽样统计,近年来,黑龙江省引进的副高以上职称人才多于流向省外的人才,“千人计划”、“长江学者”等高层次人才更是实现了净流入。

   旅游和养老产业成拉动经济新引擎  

  “每一股清新的空气都沁人心脾,浑身上下的每个毛孔都感觉舒服!”走下飞机,前来伊春旅游的广州游客李女士立刻深呼吸,用相机记录下天然氧吧的“清新”。

  以往人们提起黑龙江的第一反应往往是老工业基地、“中国粮仓”等。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说到黑龙江时,就会提到冰雪、湿地等旅游品牌和旅游资源。

  在石油、煤炭等能源产业不景气的影响下,黑龙江省依托青山绿水、生态优良的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等第三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15年,黑龙江省旅游业总收入、接待游客总量分别达到1361.43亿元和1.3亿人次,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对第三产业贡献率超过70%。

  旅游产业“大跨步”也让当地老百姓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去年,中国雪乡旅游人数已达567037人次,旅游产值完成5.4亿元。“我们家接待的游客比以前可多了不少,你瞧这路也通了,信号也好了,景区为游客明码标价,还提供了电商服务,人想不多都难呐!”在雪乡经营农家乐的小老板宋多臣兴奋地说。

  据了解,未来黑龙江将在保护好自然资源的前提下,推进旅游、健康、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推进旅游供给侧改革,从以观光游为主,向观光游与度假游并重转变。

  

 

  黑龙江天鹅颐养联盟及成员与台北市、厦门市多家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杨海全 摄

  依托良好的生态优势,黑龙江的选择还有很多。

  2015年4月,黑龙江省政府着力打造的以“候鸟养老”为代表的养老服务业品牌——黑龙江天鹅颐养联盟正式成立,并与14个省市建立了合作关系。至今,主管副省长带队,先后在11个省、区、市召开了16场候鸟养老推介会。

  “养老产业是个朝阳产业,黑龙江以政府名义组团推介养老产业是明智之举。”从未来过黑龙江的福州市台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陈秀容参加完推介会后很看好黑龙江的养老事业,对候鸟式养老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当前,旅游和养老产业已经成为黑龙江经济结构调整的生力军。近年来,黑龙江的第三产业稳步增长,综合用电量明显增加。2015年黑龙江第三产业增长10.4%,高于全国平均2.1个百分点。

要内容,在确保粮食产能的基础上,减种66.7万公顷玉米。力争到2020年,全省化肥农药施用实现负增长。

   降成本补短板向优化发展环境要活力  

  “现在办理企业营业执照方便多了,不仅审批流程简便了,而且时间很快!”近日,在牡丹江市行政服务中心大厅里,某食品企业法人刘春艳将全部材料送到窗口受理,经过审核及内部流转,仅用了20分钟时间便拿到了崭新的“四证合一”营业执照。她说,正是因为政府为企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服务环境,企业才愿意到牡丹江来投资兴业。

  刘春艳是切身感受服务环境变化的一员。经济下行压力下,营造暖心的服务环境是黑龙江的现实选择。

  

 

  企业登记受理营业执照窗口工作人员正在耐心为企业人员讲解服务。方圆 摄

  近两年来,黑龙江省出台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举措和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政策措施,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政策支持服务,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家来黑龙江投资发展。

  环境的改善为企业落地吃了“定心丸”。2013年,以玉米、稻草等农作物秸秆为原料,以本色浆、本色生活用纸、黄腐酸有机肥为主导产品的大型现代化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泉林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落户佳木斯高新技术园区。今年夏天,占地279公顷的“泉林”从原本的荒芜地变成了三面畅通的工业区。“这一切都是佳木斯为企业创造的落地环境。”“泉林”行政副总经理燕玉祥说,“佳木斯项目是‘泉林模式’复制中进展最快的一个。

  让企业“暖心”的务实举措还有很多。黑龙江省政府行政审批清理比例54%,非行政许可审批全部清零。全省精简政府部门机构228个。审核行政权力10068项,保留3074项,精简69.5%。省政府行政审批中介服务284项,清理规范186项,保留98项,清理比例65.5%。

  市场经济的实质就是“环境经济”,“环境经济”的改善离不开人思想观念的转变。面对经济下行压力的黑龙江要求广大干部群众树立“人人都是环境、事事都是环境、处处都是环境”的环境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各方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一组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份,面对转型的资源型城市鸡西共引进国内招商引资项目90个,计划投资210.4亿元,已经到位资金76.5亿元。“行业领军企业相继落户鸡西,并不断发展壮大,靠的就是发展环境的改善,源于全市上下广大党员干部的精气神。”谈及大项目在鸡西落地开花,鸡西市委书记康志文给出了这样的答案。

  今年5月,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重新修订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优化全省发展环境的意见》,成立专门组织机构,加大工作推进力度。将坚决打赢整治发展环境战役,不断释放发展潜力,促进经济发展。

  今年的黑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当前,全国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对黑龙江省仍将产生较大影响;大庆油田原油产量继续调减,油价仍处在低位波动中,煤价、粮价难有回升,传统经济结构难以推动经济持续增长。“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既要看到各种有利、不利因素,更要在发挥优势的同时,找出差距,补足短板;既全面发力,又久久为功,在爬坡过坎的整体持久战中打好歼灭战。”陆昊表示,黑龙江省正在精准发力,攻坚克难,力争今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6.5%的预期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