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人口的分布

30.01.2015  18:42

  ──黑龙江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系列分析之六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及其发展演变情况,包括人口在地理空间由点及面的聚集、扩展与变动,各种人口现象在地理空间的组合与联系,人口分布状况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一个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人口的分布是由自然、经济、社会和政治等诸多因素所决定的,其中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导致人口迁移的根本原因。一般来讲,人口稠密的地区往往都是自然条件较优良、资源较丰富和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而人口稀少地区,则是那些自然环境较为恶劣、资源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利用和经济欠发达的地区。研究人口的分布对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人口分布基本状况 1.人口地区分布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人口密度较小,增长速度趋缓。在全省13个地级市中,人口最多的是哈尔滨市,人口最少的是大兴安岭行署。人口超过200万的城市是有哈尔滨、绥化、齐齐哈尔、大庆、牡丹江和佳木斯等6个(市) 地人口总计2967.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7.5%;人口在100—200万人的有鸡西、黑河、双鸭山、伊春和鹤岗等5个市(地);人口低于100万人的有七台河和大兴安岭等2个市(地)。   从2000年“五普”至2010年“六普”的10年间,人口增加最多的是哈尔滨市,增加122.2万人,其次为绥化和大庆市,分别增加36.3万人和32.6万人。从相对数看,人口实际增长速度最快的是七台河市,10年中增长14.00%,其次为哈尔滨市和大庆市,分别增长12.99%和12.66%。

              2010年全省人口地区分布及增长变化情况   单位:万人、%
  2010年 2000年 2010年比2000年增减%
人口 比重 人口 比重
哈 尔 滨 10635971 27.76 9413359 25.98 12.99
齐齐哈尔 5367003 14.01 5419621 14.96 -0.97
鸡      西 1862165 4.86 1946057 5.37 -4.31
鹤      岗 1058665 2.76 1099079 3.03 -3.68
双 鸭 山 1462626 3.82 1448349 4.00 0.99
大      庆 2904532 7.58 2578051 7.11 12.66
伊      春 1148126 3.00 1249621 3.45 -8.12
佳 木 斯 2552097 6.66 2358310 6.51 8.22
七 台 河 920471 2.4 807440 2.23 14.00
牡 丹 江 2798723 7.3 2684495 7.41 4.26
黑      河 1673899 4.37 1671811 4.61 0.12
绥      化 5418153 14.14 5055541 13.95 7.17
大兴安岭 511560 1.34 505842 1.40 1.13
           
  2.人口的城乡分布 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省总人口3831.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132.4万人,占总人口的55.66%,乡村人口1699.0万人,占44.34%。城镇人口所占比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9.68)的5.98个百分点,在全国低于上海(89.30%)、北京(85.96%)、天津(79.44%)、广东(66.17%)、浙江(61.64%)、辽宁(62.15%)、江苏(60.22%)和福建(57.09%),居第九位。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51.54%)相比,全省城镇人口比重提高了4.12个百分点。与全国相比,城镇人口虽比重高于全国水平,但较全国的13.5个点的增幅还有较大差距。我省城镇化发展呈稳步上升趋势,特点是起点高、水平高,增长态势为先快后缓。随着“八大经济区”建设的快速推进,以及牡丹江、鸡西、佳木斯等城市经济圈建设步伐的加快,特别是农垦系统城镇化建设水平的提升,使我省人口城镇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在全省13个地级市中,城镇人口分布不平衡。同“五普”比较,城镇人口比重增加较多的有黑河、大庆和佳木斯三个市,而鹤岗、七台河市呈减少趋势,这主要是近些年的矿产资源逐年减产等方面原因所致。伊春市城镇人口减少主要由于当地经济以林业为主,而近十年木材加工采伐等相关产业在国家宏观调控和生态保护等政策制约下发展缓慢,同时也受没有较大的工业企业带动影响。

            2010 年黑龙江省人口的城乡分布

单位:万人、%
地区别 2010年 2000年 城镇人口 比重增减 百分点
城镇人口 乡村人口 城镇比重 城镇人口 乡村人口 城镇比重
合      计 2132.37 1699.03 55.66 1867.20 1756.55 51.53 4.12
哈 尔 滨 650.18 413.41 61.13 537.02 404.32 57.05 4.08
齐齐哈尔 236.64 300.06 44.09 223.81 318.15 41.30 2.79
鸡      西 122.31 63.09 65.68 123.80 70.81 63.61 2.07
鹤      岗 81.09 24.78 76.6 84.49 25.42 76.88 -0.28
双 鸭 山 29.08 57.18 60.9 80.79 64.04 55.78 5.12
大      庆 184.69 105.76 63.59 138.68 119.12 53.79 9.80
伊      春 96.44 18.37 84.00 112.67 12.29 90.17 -6.17
佳 木 斯 135.55 119.66 53.11 108.60 127.23 46.05 7.06
七 台 河 62.33 29.71 67.72 55.83 24.91 69.15 -1.43
牡 丹 江 161.03 118.84 57.54 148.58 119.87 55.35 2.19
黑      河 88.01 79.38 52.58 65.08 102.10 38.93 13.65
绥      化 179.98 361.83 33.22 142.84 362.72 28.25 4.97
大兴安岭 45.03 6.12 88.02        
  3.人口的地域分布 人口密度是表现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和衡量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的主要指标。从地域环境来看,主要表现为地处平原内地人口密集, 山地边境人口稀疏。我省两大平原是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松嫩平原位于大小兴安岭之间, 优越的自然环境为人民生产生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是人口密度较高且不断提升的地区, 是人口不断集聚的地区。位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汇合处的三江平原人口密度仅次于松嫩平原。从动态角度来看, 两大平原人口一直处于聚集过程, 但聚集速度在逐渐减缓。中南部山地丘陵地区是人口较稀地区, 该地区主要由低山、丘陵和山间盆地组成。中南丘陵山地人口较稀地区人口密度呈陡降趋势, 2000年“五”普表现出该地区人口密度口趋向于负增长,而到了2010年“六普”时已经表现出较明显的负增长态势。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 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一方面是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极大,人类总是选择最适于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来生活和从事生产活动。另一方面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和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及生产布局,这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终决定性因素。在这两个方面影响因素中,对人口分布起长期引领作用的是社会经济因素,特别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其分布状况。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的省会,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工业、贸易和交通运输等十分发达,吸引了大量的本地劳动力,以及外来人口从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而且还辐射了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大庆市和七台河市依靠丰富的石油和矿产资源,结合本地实际发展特色经济,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地方经济发展较快,也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另外这几个城市出台了很多招商引智的优惠政策,使国内外大批资本、专业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的涌入,促进经济的稳定发展,也使得地区人口密度不断扩大。 综上所述,我省由于受各种条件制约,经济发展还是相对缓慢,近十年来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我省没有较多的外来人口流入,而且人口密度差异依然较大。如果要改变目前制约人口发展的局面,促进各地区城乡人口状况健康、科学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必须在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时充分考虑人口分布和变动规律,把改变人口密度差异状况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最大限度挖掘我省人口资源潜力,促进我省经济可持续、协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