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全面深化改革释放发展活力

20.03.2015  17:08

  初春,冰封的黑土地还在酣睡中休养,勤劳的黑龙江省人民已经开始盘点过去一年的得失。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两大平原”综合配套改革、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一系列触及深度利益调整的改革创新在去年破冰,让黑龙江人民切实享受到改革红利。

  精简行政审批“把错装的手”还给市场

  “程序多、跑腿多、耗时多”,这是以前不少人去政府部门办事时抱怨最多的话。如何让群众在办事时少些阻碍、多些顺畅?黑龙江省去年强力推进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决心“把错装在政府身上的手”还给市场。

  对于市场准入的宽松与工商登记的便利,市场主体最有感受,也最有发言权。

  “去年12月,我到省金融办提交经营许可申请,原来至少半年才能拿到经营许可,现在只用了5天就拿到手。”哈尔滨一位民企负责人频频用“意想不到”“太惊喜了”来评价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好处。

  类似行政审批周期“从180天到5天”的转变,在黑龙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还有很多。这个省去年经过4轮清理取消和下放省级行政审批事项354项,比例达51%;取消事业单位、协会组织、相关中介机构等为行政审批事项提供要件或前置审批的事项70项。

  在“国境商都”绥芬河做生意的启春商贸有限公司吴经理感觉自己很幸运。他在设立企业时,为节约成本只是租了一间房屋,没有产权证明,按照以往要求不能办理工商营业执照。然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他拿着镇政府相关证明,当天就领到了营业执照。

  黑龙江启动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以来,新登记企业井喷式增长已成“新常态”。据工商部门统计,去年3月以来,这个省有55项企业登记前置审批许可改为后置许可,年检审批事项精简比例达84.3%。全省新登记内资企业4.8万户,增长61.9%。

   抢抓发展机遇释放“最大政策红利”

  春节过后,富锦市种粮大户柳军力来到自家地头。蹲下身,他用手仔细测量后发现,田里积雪足有10厘米厚。“瑞雪丰年,今年又能有个好收成了”。

  柳军力去年种了千余亩水稻,这些地以前是归66户农民分散经营的。借助黑龙江省农业改革倡导的规模化经营,柳军力比上年多收入了20多万元。在黑龙江,像柳军力这样因农业改革“发家”的农民还有不少。

  去年,黑龙江省通过调整完善农业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提高、增加农民收入,积极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村金融服务、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农业支持政策等5方面改革创新,全省新型农村经营主体达17万个,土地流转6507万亩,在31个县(市)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整合涉农资金330.1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6%。

  “集中财力干大事,让我们看到了现代化大农业的影子。”祖祖辈辈耕耘在这块富饶土地上的农民,用自己最直观的感受描述着农业改革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变革。

  “两大平原”综合配套改革只是黑龙江省创造性落实中央决策的缩影。依托国家层面的《黑龙江“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方案》《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和《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黑龙江有针对性地确立了“五大规划”、十大重点产业发展战略,将其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抓手,享用起难得的“最大政策红利”。

  资源配置市场化让公共资源交易“走到阳光下”

  黑龙江能源工业占经济比重过大,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较弱。面对严重的经济结构问题以及低迷的外部市场环境,黑龙江去年6月在东北率先出台促进经济稳增长系列措施,计划投资总额达3000余亿元,努力实现“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目标。

  消息一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3000亿资金从哪里来?对此,黑龙江省政府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给出部分答案:去年以来,黑龙江实行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面向社会资本公开推出涵盖铁路、城市基础设施、养老等投资项目。分3批对城市集中供热新增热源项目公开招标,23个投资主体中标,总投资约220亿元。

  黑龙江省的决策者们相信,通过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的方式,能有效吸引社会投资,最大限度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在推进政府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过程中,整合、发展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源,就一定能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作为矿产资源大省,黑龙江还努力深化矿业权市场化配置。省政府要求,凡是符合市场出让条件的矿业权,一律采用招拍挂等市场竞争方式公开有偿出让。

  回顾过去一年历程,龙江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声声不歇:84项年度改革任务,除3项需等待国家统一部署等原因尚未启动外,其余81项改革任务基本完成。

  展望2015年,一幅深化改革的壮美画卷正在龙江大地徐徐展开,龙江全面深化改革之路将会走得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