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给现代农业插上气象科技的翅膀

14.06.2014  00:31

黑龙江:给现代农业插上气象科技的翅膀

        ——黑龙江省推进气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工作纪实

        “1200.82亿斤”,这是今年我国粮食生产“状元省”黑龙江创下的丰收纪录。尽管经历了严重春涝和特大洪水的侵袭,但2013年黑龙江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顺利实现“十连增”。粮食丰收,除了肥沃的黑土地,在诸多增产因素中,气象为农服务成为防灾增产的重要一环。气象服务如何助推“粮仓”黑龙江持续高产稳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又如何助力其肩负起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重任,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探路?

        “点对点”精心探索气象为农服务示范区

        “气象工作是现代农业的拐杖,精准农业的发展必须有气象现代化的支撑。”黑龙江省北安市赵光农场副场长苏兴俊说,在农场,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浇灌都必须由气象部门来“发令”。因此,精准的现代化农业对气象科技提出更高要求。

        为了适应现代农业对于气象科技的需求,黑龙江省气象局从提升科技内涵和精细化水平入手,按照“小实体、大网络”的要求,加强服务现代化农业的顶层设计,一步一个脚印地深化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7月5日,黑龙江省政府在哈尔滨市召开全省气象工作会议,就如何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为农服务工作进行探讨。副省长吕维峰指出,“要把气象工作牢牢抓在手上。”根据会议部署,气象部门制定了2013—2017年《黑龙江省气象为农服务发展规划》,并借助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建设进行对接完善,加大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和农业气候资源开发规划制定。

        “推动气象为农服务,要立足基层,重点强化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扩大农业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黑龙江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卫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为此,黑龙江省气象局采取以点带面、由易到难的推进方式,依托富锦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契机,整合项目、组建创新团队,加强“富锦市气象保障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建设,努力打造具水稻生态气象试验、卫星遥感监测、标准化人影作业、水稻育秧小气候监测、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机构和生态气象实验等六个具有黑龙江特色的气象为农服务样板。目前,已建成了梯度气象观测系统、热平衡观测系统、农田小气候观测系统和一套多要素自动气象站。现代农业气象重点实验室已初步建成。

        同时,省气象局安排科研专项,由省级单位联合各市气象局研发农业气象服务系列化产品,优化业务布局,由省级单位制作精细到县或乡镇的大田作物服务产品,实现了农业气象服务情报、预报、预警和气候资源利用等产品按县或乡镇精细化发布。

        今年春播期,产粮大县富锦市由于春涝拖后了春播进度,当地气象部门准确预报5月22日至28日的晴好天气有利于抢播抢种,28日后将出现明显降雨天气。当地政府根据这一预报争分夺秒、抢抓农时,提前完成播种工作。据测算,这么一次准确的预报过程,全省仅节省种子、人工费等直接经济效益可达6.5亿元以上。

        如今,广大气象工作者在农业气象监测、农业气象情报、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农业气候区划及资源开发利用、农作物产量预报等方面,已经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农业气象业务已成为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中最重要的领域。尤其近年来开展的积温带划分工作,有效促进了全省粮食生产的合理布局,从而保证了黑龙江省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保证国家商品粮的稳定供应。

        “面对面”提高服务“硬指标

        看着晾晒场上堆得像小山一样的玉米,黑龙江省富锦市种植户 刘义坤难掩满脸的欣喜。说起今年一波三折的丰收之路,他感慨颇多。“今年虽然有灾,但还能获得丰收,这多亏了有气象信息的帮助。

        刘义坤说的帮助首先体现在春播这个关键时节,因为今年的低温春涝,所以适时播种成了春天里的一件大事。“提前3天预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天气,提前3天预报耕层地温稳定通过6℃天气,提前5-7天预报农区晴好时段,提前5-7天预报大于10毫米降水过程,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农区明水地块。”这是杨卫东在吕维峰面前立下“军令状”,同时也向全省气象部门提出抗春涝气象服务的5项“硬性”指标要求。

        “一份军令状、五项硬指标。” 相关气象信息的预报,除了大喇叭、显示屏、手机短信外,气象科技人员还坚持面对面向省领导汇报,面对面与涉农部门沟通,面对面与广大农民、种田大户交流,了解需求,发送建议。结合今年特殊气候条件,黑龙江省种子管理局组织专家会商,并制定《春耕生产期延后玉米大豆优质品种使用指导意见》,建议农民调换品种。刘义坤根据气象局发的“抗春涝、保春种重要天气信息专报”的提示,5月6日进行播种,结果一周之后就迎来了一场降雨,5月下旬玉米苗就破土而出了。

        佳木斯市气象局副局长、富锦市气象局局长王锦冬说,气象为农应该体现大责任、大服务的特点。气象部门需要不断完善从种到收的全过程服务,同时还要顺应黑龙江“旱改水”(大豆改水稻)的趋势,进一步加大对当家粮食品种如玉米、水稻等品种的精细化、点对点服务。

        王锦冬说的结构调整在黑龙江省统计局得到了印证。今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达到20913.1万亩,比上年增加275.3万亩。玉米、水稻两大高产作物播种面积再创新高,总播种面积接近1.7亿亩,比上年增加1000万亩左右。

        长安镇长安村农民朴明强今年种植了120亩水稻,他说:“科学种田离不开气象部门的服务,别的不说,所有的打药都需要先看天气预报。每年的6月下旬是水稻潜叶蝇的高发季,需要打药预防,但有雨就不能打药了,而且打了药之后至少要维持4—6个小时的晴天好让药效逐步发挥作用,这样既能保证效果也能节约成本。

        享受气象科技带来实惠的可不止朴明强一家。黑龙江省庆安县久宏智能化水稻催芽育秧示范基地技术人员李振兴说,“我们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电子显示屏上的气象信息。”话语简单,透露出的却是对于气象服务的依赖与肯定。

        2013年盛夏,作物生长关键期的一场洪水差点“击碎”了黑龙江的丰收梦。针对灾情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黑龙江省气象局派出农业气象专家分赴佳木斯、哈尔滨、齐齐哈尔、鸡西、绥化、伊春等地,指导农田除涝,指导农户田间管理,确保大灾之年再获丰收。特别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秋收服务专报,并利用气象协理员(气象信息员)向农民传播秋收近期天气情况,帮助农民合理利用晴好天气做好粮食晾晒和储运工作。

        “大灾之年,再获丰收。”这是采访中遇到最多的词汇。行走在龙江大地,我们听到的是农民在讲述他们的幸福,表达对于气象服务赞许;看到的是基层气象人实实在在的服务举措,是气象部门不断拓展服务领域的脚步;感受到的是精细化气象服务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带来的实惠。(任桂林 袁长焕)

       
黑龙江省气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