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脱贫攻坚重效果 更重持久

07.03.2016  18:01

农民晒木耳致富。资料片

  盛世襄伟业,携手共发展。在全国上下打响新一轮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的今天,地处龙江陆海丝路带、中蒙俄经济走廊重要节点城市的齐齐哈尔,秉承绿色发展理念,依托优良的生态优势,探索出一条生态保障、产业支撑、项目拉动的脱贫发展之路,既实现了地方经济的绿色发展,也让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变得效果更加明显、持久性更强。

  近几年,齐齐哈尔围绕米稻豆、薯杂肉、乳酒水等9大主导产业,通过深化农村改革,不断厚植产业基础,为经济发展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已经持续推进了四年多的以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村金融、粮食购销体制、农村职业教育为主的农村四项改革,彻底改变了传统工业一家独大的经济格局,不仅加快了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步伐,还夯实了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基础,产业资本战略投资的洼地效应变得越来越明显。

  克山县仁发现代农业农机合作社,是黑龙江省创新农业经营主体的一面旗帜,是农业部授予的“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这个有着2638户社员、113台套大型农机具,入股土地5.6万亩,作业面积近50万亩的合作社,用农户带地入股的模式,把农户与合作社的利益紧紧联结在了一起。2015年,仁发合作社通过机械化作业、合作养殖、加大贫困社员分红比例等手段,使贫困户的纯收入高出未入社农户10个百分点,带动540户贫困户实现脱贫。

  截至目前,齐市各类农民合作社发展到5709个,比2010年增加2969个,入社耕地2564.3万亩,占集体耕地的80.5%。而农业专业合作社的蓬勃兴起,有效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服务方式的转变。围绕合作社的需求,齐市建设“五个中心”26个、搭建“七个平台”42个,发育了农资服务公司、农业服务超市等服务主体,形成了覆盖种养业的网络体系。在综合配套改革上,该市有833个村完成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占行政村总数的65.8%;探索建立了农村信用担保平台和抵押平台,创新推出了“四权”抵押贷款,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打破了农村金融瓶颈。2015年金融部门共为各类专业合作社贷款137.19亿元,同比增加10.38亿元;以混合所有制的方式推进35户地方国有粮库改制,共引进合作资金40亿元,全市国有粮食企业仓容达到610万吨,是改革前的2.7倍,利润是改革前的2.4倍;该市成为黑龙江省唯一的“省部共建国家现代农村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试点市”,讷河市、富裕县、龙江县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农村职成教育示范县”,围绕新型主体开展各类职业培训3.4万人次,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齐齐哈尔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式发生了深刻转变,由过去的“产加销”到现在的“销加产”,虽一字之差,但理念不同、打法不同,由此引发了农业领域的深层次变革。

  采访中记者发现,齐市农业领域发生的深层次变革,来自于传统农业被植入了数字元素,“互联网+”倒逼传统农业由种得好向卖得好、卖得精转变。

  在拜泉县鸿翔亨利米业的加工车间里,工人们称重、压缩真空、包装、贴标签忙个不停,电脑则自动出单,企业完全按市场订单进行生产、销售。企业销售人员说,自从通过“帕斯婷”、“殷宜燕的窝”等品牌进入淘宝、天猫商城,销售日渐火爆,2015年网上实现销售收入近5000万元,其中沃早香1号有机鸭稻米卖到了每公斤276元,真正实现了好米好价。

  大力发展引领和满足市场需求的优质农产品,既是深入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上农业短板的需要,也是以农业的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让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更有效果更具持续性的重要手段。

  近几年,齐市围绕把“生态大粮仓”变成“中央大厨房”,探索推行了“基地+农业物联网+品牌龙头企业+产品质量检测体系+产品质量保险+现代化智能仓储设施+品牌电子营销平台”的绿色有机食品发展新模式,积极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等互联网技术与“三农”紧密融合,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了“加速度”。目前,该市已经建成物联网监测点182个,覆盖面积146万亩,有机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系统平台已初步建成,涵盖7个县区、62个企业及合作社。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条形码,可对有机绿色农产品的生长、生产、加工、销售全过程追溯,此举大大提高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任度。今年的1月11日,由齐齐哈尔市政府与龙建路桥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打造的“东北黑土”农产品交易平台正式上线,为该市有机绿色食品走向高端市场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支撑。

  合作经营、土地确权、粮食购销混合所有制、农村金融体制等改革的深入推进,进一步筑牢了产业发展基础,吸引了大批产业资本入驻。截至2015年底,已有国内外72户食品加工企业入驻齐市的绿色食品产业园区,北京首农、国奥集团、南京三胞、香港缘子、恒大粮油、元盛肉牛等一批知名企业纷纷在齐市组建种养基地、建设加工厂。2015年,全市绿色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达475亿元,龙头企业实现收入336亿元,与2010年比分别增长了153%和158%。同时,食品加工业的快速崛起,不仅强了县,更富了民。2015年,该市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2450元,与2010年比增长了103.3%,提前5年实现了翻番。

  产业的发展,项目的推进,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注入了动力与活力。十二五期间,按照中央和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部署和要求,全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9.01亿元,通过整村推进、产业扶贫、项目扶贫、片区攻坚、劳动力转移、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等办法,带动37.6万贫困人口脱贫。尤其是在产业扶贫、项目扶贫上,齐市紧紧围绕“两牛一猪”、鹅鸭、果菜、食用菌、杂粮杂豆等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贫困户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财政扶贫产业专项资金30752万元的投入,以及深入实施的69个针对性极强的产业扶贫项目,不仅实现了10.3万贫困人口的脱贫,还有效保证了脱贫效果及脱贫的可持续性。

  成绩,属于过去。挑战,就在眼前。面对全市尚有8个省级以上贫困县、310个贫困村、31.6万名贫困人口的压力,以产业扶贫、项目扶贫为主线的各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已经部署到位,围绕建好“三本帐”(建好名单帐,精准识贫,解决“扶谁”问题;建好措施帐,精准施策,解决“怎么扶”问题;建好包扶帐,强化责任,解决“谁来扶”问题)的各项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中,齐市党委和政府明确提出:要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超常规的力度,坚决打好打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攻坚战。(孙志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