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减灾:高点站位再启航

12.05.2016  10:57

  汪多刚 季林 黑龙江日报记者闫一菲

  投入灾民救助资金25.36亿元,恢复重建灾损房屋10余万户,建设标准化救灾物资储备库4个和减灾工程社区2200个,创建国家级和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550个,培训灾害信息员1万多人,民政部作出了“黑龙江省是全国灾情准确率最高的省份”的评价……“十二五”期间,面对各种灾害和困难,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减灾委及全省民政部门不断努力,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机制,写下一份亮眼的平安成绩单,回应龙江人民对“安全宜居”的强烈期盼。

   多措并举彰显民本情怀

  “十二五”伊始,省减灾委牵头编制了防灾减灾五年规划,为全省减灾救灾事业确立了清晰的发展路径。省防震减灾条例和森林防火条例的发布,自然灾害生活救助资金暂行办法、救灾储备物资管理办法等规定陆续出台,减灾救灾工作规范有序。

  不断增强抵御灾害能力。建成90个自动气象站,雨水情监测站网覆盖山洪威胁的村、组,1.5级监测能力实时瞄准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稻瘟病监测触角伸展到市、县……对灾害“未卜先知”能力提高。加快建设三江治理、尼尔基引嫩扩建骨干一期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降服”了55个地质灾害点,108.6万户农村泥草(危)房和2273所学校旧貌换新颜,十几个品种几万件救灾物资布点全省,减灾基础工程底兜得牢。

  不断提高精准救助水平。省委、省政府确定了“不让一名群众身处困境,不让一名灾民挨饿受冻”的目标,按照等高线和洪水量级绘制红线撤退图,精准有序转移安置34.3万人;省民政厅牵头查核灾情的准确率达到97%;省政府确定了全国最高的因灾损毁房屋补助标准,一次性下拨救助资金9.6亿元,战胜了2013年特大洪涝灾害。五年间,灾民救助标准比“十一五”翻两番,受灾人员基本生活大灾后没有出现大的波动。

  不断培养全民减灾意识。升级省减灾网,《生命教育》课程成为中小学必修课,1250余条公益减灾广告在媒体“刷屏”,赠阅公众《防灾减灾知识手册》等读本,发放减灾宣传材料1200万份,组织演练1100余场次,防震科普馆免费开放,形成了多维度、一体化的减灾宣传模式。省民政厅投入1800万元资金助力社区完善减灾设施、开展减灾活动,筑起了防灾第一道屏障。

   乘势而上推动创新发展

  未来5年全国极端天气有增多趋势,“北涝南旱”等区域性气候现象发生概率较大,灾害的突发性、异常性和不可预见性增加,国家和社会对减灾救灾的关注度和期望值更高,这些将为我省减灾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挑战与机遇并存,目前,国家实施新一轮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机制改革,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逐步凸显。“挑战中蕴藏着机遇,机遇大于挑战”,这是我省对“十三五”时期减灾救灾工作的基本判断,龙江减灾人将积极应对挑战,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推动工作不断创新发展。

   殷殷守护编密织牢安全网

  站在“十三五”开局之年这个新的起点上,龙江减灾人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为引领,坚持常态减灾与非常态救灾相统一的原则,多点发力,着力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防灾减灾救灾体系。

  风险防控上全面发力。调查评估自然灾害风险和减灾能力,把县级以下自然灾害监测站网搞密实,让千里眼更明、顺风耳更灵。发挥专家“智库”作用,研判灾害形势更科学,评估重特大灾害更准确,为救助决策提供依据和支撑。

  应急处置上竭尽全力。加快省减灾信息系统工程和地震应急处置系统建设,建立健全新的灾害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减灾救灾骨干救援队伍及专业救援队伍建设,配齐各种救灾物资、装备,提高灾情应急反应能力。市、县政府建立健全灾害救助标准和政策,与多数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同步,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完善设施上群策群力。拧紧“三江”治理工程的“发条”,提升流域综合防洪减灾能力。抓紧实施森林防火道路和9个灾害体治理工程,搞好农村危房改造和灾后恢复重建,全面提高防灾水平。建设3个大型综合应急避难场所和10个易灾县城乡应急避难场所,1500个社区启动减灾工程,创建200个国家级和350个省级示范社区,打造生命的庇护所。

  减灾宣传上增强引力。建立政府职能部门、新闻媒体和社会组织协作开展减灾宣传教育的机制,优化传统媒体在灾害信息传播、防灾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方面作用。创新漫画、动漫等形式的减灾知识进入幼儿园、中小学课堂,增加吸引力和感染力。抓住社区这一贴近群众的主阵地,邀请院士、专家上讲台,用专业素养增强说服力和影响力。

  殷殷守护,共筑平安。作为人民群众平安守望者,龙江减灾人一直在路上。

  (据黑龙江日报)

编辑:李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