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干细胞研究何以无缘“第一方阵”

22.07.2016  10:37

刘忠华(左三)获得了“十三五”科技部重点研究项目资金支持。闫志军摄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张怡(左一)带领团队人员做干细胞相关实验。

  黑龙江日报记者车轮

  5月30日,国家卫计委官网公示了全国30家首批通过备案的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这是自2015年8月《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颁布以来,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专家委员会依循其中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资质和条件,严格审核各机构备案材料后首次出台的名单,可谓是国内“第一方阵”。入得首批名单的备案机构,有来自于北上广等医学科研发达的地区,也有来自于欠发达省份,东北地区的辽宁、吉林两省都有医院入选,而我省的医院则缺席首批申报备案名单。

  “在国家层面获得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的资质认定,将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干细胞临床转化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的示范作用。”我省无缘首批备案名单,“这确实是遗憾,但我们也不必太悲观。”这是老年性疾病干细胞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张怡在接受采访时说的第一句话。那么,我省干细胞研究到底处于怎样的水平?发展现状如何?如何走向健康发展之路?记者采访了我省相关专家学者、医院的临床研究人员以及企业研发人士。

  申报条件欠缺 我省无缘“首发阵容”

  据了解,入选的备案机构需要满足的资质和条件,必须符合《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第七条的7项要求。

  “这7项每一项要求都非常高,其中,申报机构是否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药物临床研究机构是硬性条件。很多省内研究干细胞的医疗机构因为本身不是药物临床研究机构,因此无缘本次的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的申请。”张怡说。张怡告诉记者,“我省虽然有药物临床研究机构6家,在此基础上,这些机构内还需要承担过干细胞研究领域的重大研究项目,具有经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培训的人才,具备干细胞制剂制备、检验、临床研究全套质量管理体系和风险控制规范等条件才能获得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的批准。因此无缘首批入围,应该说我省整体上在前期的干细胞临床试验研究方面还有欠缺。”

  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所长马军,主要从事造血干细胞研究,他所领导的研究所在东北率先开展造血干细胞移植。马军还是这次备案的参与评定专家,“很多人问我,我们研究所为什么不申报?那是因为我们的条件确实不够。”马军说,他认为自己差在“硬件条件”上,“干细胞临床研究必须有符合相关认证的三级实验室,我们研究所现阶段连病房都不够用,根本没有地方再建实验室。现在基本是五六个人挤在一个小实验台上做研究。”在马军看来,实验室这个硬件条件将该研究所隔在备案申报资格之外。他估计至少还需一两年,“我们研究所才可能完善条件争取申报备案。”

  据悉,我省也并非没有医疗机构申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此次就提交了备案申报,遗憾的是最终没有入选。对于落选原因,该院相关负责人并未做过多解释,“这并不妨碍我们已经进行的干细胞研究及临床应用。”该负责人说。

  “虽然无缘首批临床备案名单,但是在干细胞行业链条的上游和中游方面我们还是做了很多突出的工作,说明我省的科研人员都看好干细胞领域未来的发展前景。接下来,我们需要在干细胞行业的下游领域做出更多努力。”张怡认为。

  新生事物难定“身份” 干细胞应用前景却是无限

  干细胞在人们的眼中是神秘的,更是神奇的。到底什么是干细胞?有专家称,“干细胞的惊人之处就是可以修复人体细胞损伤,糖尿病、心肌梗死、脑血栓、牛皮癣等顽固性疾病都是细胞损伤造成的,目前无药可以治愈,而干细胞的出现,为预防及治疗此类疾病提供了希望。”

  张怡告诉记者,“干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自我复制能力和多向分化能力。通俗来讲,可以把它比作‘孙悟空’,它可以自我复制,像孙悟空拔根汗毛一样,一个变成一百个;它会‘七十二变’,变化成各种形态。”张怡进一步解释说,干细胞的修复能力体现在,它能够改善人体细胞的“微环境”,将已经损伤的细胞重新激活,使其回到健康状态,这是一种营养调节功能;或者它转换形态,变成各种组织细胞,从而替代损伤的细胞。“所以,我们有时候称干细胞为‘细胞’药物。”张怡说。

  我省专家说,如果非要给干细胞一个定义,那不妨这样理解:它是人体内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是形成人体组织器官的“祖宗细胞”,具有向多种类型细胞分化的能力,如脂肪、骨、软骨、肌肉、肌腱、韧带、神经等,通过对病变、衰老损伤的组织器官进行细胞修复替代,是治疗多种疾病的“利器”。

  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十三五”首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首席科学家刘忠华认为,干细胞是一种适用于某些疾病的治疗“手段”。“从全球来看,大家对干细胞的应用前景充满信心,它一定是有用的,而且它的作用是常规药物和医疗技术所无法匹敌的。因此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和组织都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干细胞的研发与转化医学中来。”刘忠华继续说,“但是,干细胞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够规范的、有效的、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在推向临床转化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等等,都是未知的,这也是为什么要设定‘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开展临床转化研究的原因。目前,干细胞之所以仍没有明确的被界定为‘药物’或者‘技术’,就是因为干细胞是一种新生事物,对它的认知与管理仍有待完善。”

  干细胞作为新生事物如何进行临床监管,我们国家走过了曲折的道路。张怡称,2003年前后,干细胞的临床研究在我国是按照药物申请的,也确实是原国家药监局的“审批对象”。2009年原国家卫生部颁发《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对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实行分类、分级管理,部分干细胞项目被归类于“第三类医疗技术”,“也就是说,安全性、有效性尚需经规范的临床试验研究来进一步验证和计算。”张怡说。2015年7月,卫计委取消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准入审批有关工作,同年又颁发了《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及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和《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可以看出,干细胞临床前和临床研究管理逐步完善。“虽然临床研究完成的干细胞项目的出路,在出台相关政策后还是没有明确,但是作为奋战在一线的科研人员,我们会高标准、严要求,按照国外的最严格的标准——即美国FDA对药物的标准,严格进行我们的干细胞产品研究。”张怡说,“这样不论将来政策如何规范都不会落后。”

  我省造血干细胞研究曾领跑全国

  其他类型干细胞研究虽起步晚但成长快

  采访中所有专家均表示,“我省干细胞的研究时间并不短。”特别是在造血干细胞研究领域,我省的研究水平曾领跑全国。马军就是我省这一领域的领军人物,“我们研究所曾经排名全国第四位。”马军说。

  1984年,从日本留学归国的马军,率先在国内开展了人造血干细胞培养。哈尔滨血液肿瘤研究所是当时被原国家卫生部批准的10家全国造血干细胞实验中心的其中一家,也是东北三省唯一一家。1988年,马军带领其团队开展了造血干细胞的临床应用。至今,他成功完成了786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治愈率达78%。马军不无骄傲地告诉记者,现在国内很多从事干细胞研究的科研人员都出自我省,有的还是他带出来的学生。

  在组织来源的干细胞研究领域,我省虽起步晚,但起点高,成长快。张怡说,“事实上,我省的科研院所和医疗机构中参与干细胞基础研究、实验动物模型研究方面的科研人员为数不少,也有国内领先的佼佼者。”

  干细胞的基础研究自然离不开我省高校的一些专家学者。提到刘忠华,更多的人会想到“中国首例成体体细胞克隆东北民猪和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猪”。2008年,刘忠华还是以“猪”为研究模型,在猪体细胞克隆技术与机理,转基因猪技术、机理与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基础上,开始了干细胞的研究。在不断深入推进相关研究的过程中,刘忠华发现干细胞是成功创制人类疾病模型,进而利用猪模型评估干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等基础科学问题必须要解决的问题,“研究猪的干细胞,是必须要进入的一个研究环节,是避不开也躲不掉的。”刘忠华指着自己办公室墙上那只小克隆猪的照片说,“既然是早晚都要进行的,不如早一步积累。”今年,刘忠华带领团队,申请了“十三五”科技部重点研究项目,“猪初始态多功能干细胞系及多能性调控解析”这一项目获得了2800多万元的资金支持,刘忠华是该课题组的首席科学家。

  我省具备一定研究能力的三甲医院,也通过申请一些国家项目来进行干细胞的研究。哈医大一院泌尿外科三病房主任修有成教授,带领其团队于2007年申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应用干细胞治疗压力性尿失禁(SUI)的临床前基础研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将可吸收材料包裹的缓释神经生长因子与脂肪源性干细胞,移植至压力性尿失禁大鼠模型尿道壁内,明显改善了大鼠的控尿能力,较单用干细胞效果更明显。随后修有成研究团队在另一项国家自然科学金的资助下,对干细胞在移植至大鼠模道壁后的生长分化影响因素及机制进行研究,发现了在局部影响干细胞向肌肉及神经分化的相关信号通路,为进一步改善干细胞治疗压力性尿失禁提供了理论依据。

  2012年以来,我省加快了对干细胞领域的研究支持力度,除了支持高校和医学研究机构进行干细胞的研究外,也在产学研一体化道路上不断尝试新的发展机遇。2012年,哈尔滨医科大学成立了省内第一个干细胞协会——黑龙江省干细胞研究与应用协会。2013年6月,省科技厅批准组建第一个以干细胞研究为核心的科研机构——黑龙江省干细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5年12月国家发改委批准在黑龙江成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老年性疾病干细胞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这也是对我省干细胞技术研究实力的肯定。

  我省除了在干细胞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方面有长足的进步,在干细胞储存等产业化领域也是可圈可点。黑龙江天晴干细胞股份有限公司就是我省干细胞企业中的领头羊,作为省卫计委唯一批准运营的干细胞企业,成立于2010年,是集研发、储存、临床应用于一体的综合性再生医学科技企业。2013年,新扩容的天晴干细胞库可储存高达500万份的细胞样本,是目前为止亚洲设计容量最大的细胞库。在科研发展的道路上,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几家医院以及天晴干细胞股份有限公司一直是紧密联合,希望能够在临床科研上更上一层楼。

  干细胞临床研究的备案机构需要具备以下7项条件:

  1.三级甲等医院,有相应诊疗科目;

  2.依法获得相关专业的药物临床试验机构资格;

  3.具有较强的医疗、教学和科研综合能力,承担干细胞研究领域重大研究项目;

  4.具备完整的干细胞质量控制条件和全面的干细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体系以及独立的干细胞临床研究质量保证部门;建立干细胞制剂质量受权人制度;具有完整的干细胞制剂制备和临床研究全过程质量管理及风险控制程序和相关文件;具有干细胞临床研究审计体系;

  5.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负责人和制剂质量受权人须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主要研究人员经过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培训;

  6.具有与所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相适应的学术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

  7.具有防范干细胞临床研究风险的管理机制和处理不良反应、不良事件的措施。

  我省干细胞研究如何更上一层楼 未来要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张怡认为,我省的干细胞研究要想进一步发展,就要突破固有思维,实行加强外联,走共同发展的道路。“外联一方面是引进人才、引进项目,引进设备、引进资本,在外省或者国外引进更多的临床可转换的干细胞技术、可实施的临床试验管理体系和完善设备设施,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等方面全方位提升,从而打造出一个可以在临床试验研究中有突破的临床研究机构。”张怡说。

  “不仅如此,省内医院和省外医院也可以联合。”张怡说,“可否建立一种共同协作发展的机制?将兄弟省市医院的经验借鉴过来,协同发展。另外,短时间如果不能构建出自己的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也无需等待,如果有需要进行干细胞临床研究的项目,则可以外联其他省份,比如去北京、上海或者东北其他省份的得到临床研究资质的医院,这种强强联合,也可以促进我省干细胞行业的发展。”

  张怡继续道:“企业和医院联合也是走出医疗机构目前基础建设短缺的一种思路,比如临床医院重新构建干细胞临床实验室,如果受场地限制和经费所限,那就不妨和目前成熟的区域化临床细胞制备中心合作,由临床研究机构企业来生产制备干细胞提供给临床研究机构进行临床科研。”

  马军则认为“留人才”是我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年我们培养了38个博士,只有一个留在了我们研究所。”虽然我省地处偏远,经济环境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但在采访中,很多专家表示,比起拿重金和优惠政策去引才,提供一方尽情驰骋、展现价值的沃土,更为关键。“引来才,更要留住心,靠的是有感情的服务,而非控制式管理,用感情留人,才能实现身心同留。”马军说。

  从行政角度来说,虽然干细胞没有具体明晰的身份,“但我们省最好有一个统一的管理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建立一个体系,配合我省干细胞研究机构,从把关申报材料开始,逐步引导他们增强综合实力。”刘忠华直言不讳地说,“形成机制和规范化的标准,也是我们必须要注意的问题。另外,就是给相关临床研究人员以足够的精力、时间,给予更好的研究坏境。”

  刘忠华特别提到,“干细胞研究需要长期的积累,一定要给予研究人员正确的引导、鼓励和稳定的支持。小鼠胚胎干细胞的成功建系到人类胚胎干细胞建系,中间经过了17年的时间,之后到大鼠胚胎干细胞的建系又经过了10年,我们面对的猪胚胎干细胞研究必然也需要长时间的探索与积累。”刘忠华说,“能预测哪一天可以出什么成果的,那是盖楼,是工程性的思维模式。基础研究则是带着很大的‘不确定性’的,没人可以准确预测。”

    (据黑龙江日报) 

编辑:孙姗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