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时评】扶贫攻坚要靶向精准

15.01.2016  11:51

  毕诗春

  我省一家单位在包扶扶贫联系点过程中,选任34名企业家担任3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名誉村长”,充分发挥了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信息、市场等优势,企业家们成了扶贫带头人;绥化市精心谋划并制定精准扶贫方案,从组织领导、机制创新、资金投入、社会帮扶、责任落实、工作考核等方面强化了精准扶贫工作,积极构建精准创新扶贫格局,开拓了精准扶贫开发的新路径……上述两个事例说明,校正扶贫工作“精准”的弦,确保贫困人口精准脱贫,扶贫方式要从“大水漫灌”转变为“精准滴灌”,建立切实可行的扶贫资金投入机制,扶贫工作真正落实到人头。从上到下,做到分工明确、责任清晰、任务到人、考核到位,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又协调运转、协同发力。

  我省扶贫开发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关键期,推进冲刺工作贵在精准。要想确保贫困人口得到精准脱贫,就要坚持脱贫工作责任到人、施策到位。弄准扶贫工作究竟由谁来扶、怎么扶?

  守望相助、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脱贫致富不仅仅是贫困地区的事,也是全社会的责任。那么,扶贫工作究竟由谁来扶?要由全社会来扶。有效动员和广泛凝聚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事业,形成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切实营造全社会关注扶贫、关心扶贫、支持扶贫、参与扶贫的良好氛围。引导鼓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个人参与扶贫开发,开展资助贫困村、贫困户活动,帮助发展生产、助学就业、兴办实业、改善基础设施,形成全党全省全社会齐心协力打赢扶贫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合力。

  在明确了扶贫谁来扶的同时,还必须落实怎么扶。只有开对“药方”,才能拔掉“穷根”。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能都照一个模式去做,而要因地制宜,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精准扶贫新路径。从主要路径来说,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关键就是按照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实施对症下药的扶贫策略。我省明水县利用“互联网+”的新模式,通过辟建电子商务创业园区,扶持全县280人开起了个人网店,销售农产品,带动了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也使农民真正获益。这种模式其他地方虽然不能简单复制粘贴,但其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的扶贫理念有着借鉴意义。

  精准扶贫也体现在脱贫任务不折不扣抓落实上。省市县乡各有关部门要把脱贫攻坚作为分内职责,扶贫项目优先安排、扶贫资金优先保障、扶贫工作优先对接、扶贫措施优先落实。在扶贫工作的最后冲刺阶段,要进一步明确各级各部门的扶贫责任,特别是县级承担抓落实的主体责任。进一步明确脱贫攻坚的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责任人,层层签订责任状,建立起一整套上下贯通、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

  扶贫理论上有个“贫困陷阱”,说的是穷会成为穷的理由,一时脱了贫,也很容易返贫,所以说,解决好扶贫工作的内生动力问题,是扶贫开发的关键所在,也是扶贫工作准不准、实不实、稳不稳的重要考量。精准扶贫既要重视“输血”又要重视“造血”,对贫困群众一时脱贫后,扶持政策还要“扶上马,送一程”,确保稳定脱贫。

  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是我们不容推卸的重要使命。我们要以“但愿苍生俱饱暖”的情怀踏踏实实为民造福,以愚公移山之志苦干实干,决不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只有这样才能够交上一份让全省人民满意的扶贫答卷。

  《黑龙江日报》(2016年1月15日02版)

编辑: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