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时评】精准识别,迈好扶贫第一步
滕嘉娣
任何一项政策,明确施策人群是首要条件。受众明确了,决策才更有针对性,才能不折不扣落实到位。扶贫工作亦是如此。扶贫必先识贫,这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真正把扶贫对象摸清摸准,弄准“扶持谁”,才能为下一步精准施策、精准帮扶提供重要依据。
近年来,个别地方的扶贫工作“跑了偏”,走了“旁门左道”。有图形式、走过场,欺上瞒下、弄虚作假的,也有“扶富不扶贫”、“扶官不扶民”、“扶强不扶弱”的,结果是“年年扶贫年年贫,贫困户永远是贫困户”。早前有报道就曾曝光了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3119名非贫困对象享受扶贫政策的事件。在马山县确认的所谓“扶贫对象”中,343人是财政供养人员,2454人有汽车,43人在县城有房产,439人为个体工商户或经营公司。这种徇私扶“贫”,济了多少“假贫”,就伤了多少“真贫”,是明目张胆地靡费公帑,更是赤裸裸地侵害民利。
这两年我们投入大量精力建档立卡,在一定程度上摸清了贫困人口底数,但离真正意义上的精准识别还有差距。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首要的就是要看真贫。贫困对象是要通过精准工作认定的,量大且繁杂,要做到细之又细、实之又实,重要的依靠就是基层的乡村干部和驻村干部。扶贫干部们只有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出以公心调查摸底,对每村每户每人的贫困状况了然于心、心中有数,才能靶向明确、找准穷根、对症下药。列入贫困对象的,必须拉出单子张榜公示,公开选贫、公正扶贫。定期开展“回头看”工作,及时查遗补漏、纠偏扶正,确保真正的贫困人口一个不落下,非贫困人口一个也不纳入,让老百姓认账服气,避免引发农村新的不稳定因素。
“互联网+”时代,要探索大数据与扶贫开发协同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实现扶贫脱贫信息管理精准化。在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簿、县有档的基础上,积极建立上下一体的精准扶贫脱贫电子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基本信息动态化、数字化、常态化精准管理。各级政府、扶贫部门要与行业部门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便于因村推进、因户施策、因人施策,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由“粗放管理”向“精准管理”、“数字化管理”转变。
精准识别,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扶贫措施指向要精准。扶贫措施精准到户到人,不可齐步走、一刀切,要有创新。在这方面,我省克东县安全合作社做了有益尝试。该社充分发挥合作社的扶贫作用,创造性地放活扶贫开发政策,集中精准使用扶贫资金。该社让农户以土地入社,扶贫资金以生产设施入社,国家其他投入入社占股。合作社按总盈余5%提取盈余公积金,国投资金和自有资金收益按8:2比例按入社土地面积和成员权益进行分配,扶贫资产产生收益按人口向入社贫困户分配。这种因地制宜的创新之举,措施精当,扶贫效果明显,趟出了一条精准到户,先精准到社,由社及户的新型扶贫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无论是扶贫对象的确认,还是扶贫资金的发放,扶贫项目的落地,都与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一点也马虎不得,敷衍不得。只有对贫困对象精准识别,精准定位,用水滴石穿的坚持和精准真扶贫、扶真贫,才能让贫困人群的每一分“救命钱”都救得了急,每一分对未来美好生活向往的“种子钱”都用在刀刃上,每一项扶贫脱贫的政策都落到实处。
《黑龙江日报》(2016年1月13日02版)
编辑:刘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