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皮影开课堂寻找“非遗”小传人

13.05.2017  14:42

  皮影匠人制作的精美皮影作品。

  孩子们和家长一起制作皮影。

  用自己的作品表演更有感觉。

  一套皮影、一块白布,追光烁烁,二胡悠悠,两手托起千秋将,灯影照亮万古人。传承千年的皮影戏今日已难得一见,以皮影为元素的国产老动画《人参娃娃》、《猪八戒吃西瓜》、《济公斗蟋蟀》,成为“70后”、“80后”记忆中不可复制的经典。日前,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龙江皮影,在哈市开设了亲子体验课堂,在这里“00后”的小伙伴们被惊呆了,而爸爸、妈妈们则看湿了眼。

  “非遗”匠人办公益课堂 给皮影“打广告

  截至去年10月,哈尔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已经达到了161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70项、市级85项。根据市社科院日前公布的《哈尔滨蓝皮书》里的统计数据,近年来哈市非遗传承人队伍断层严重,传承人整体趋于老龄化,平均年龄为59岁。年龄最大的传承人已有90岁高龄,30岁以下的仅占8%。

  2011年5月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龙江皮影戏,近年来也鲜有年轻人学习,目前全市从事皮影艺术表演的不过百人。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接触皮影戏,作为传承基地的久闻皮影艺术工作室的工作人员开始走进小学校园和手工工坊,以公益课堂的形式给皮影戏“打广告”。

   龙江皮影自成一派 已有百年历史

  拜师于龙江皮影传承人于九文的皮影匠人刘家恺告诉记者,传统皮影戏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来表演民间戏剧。它融会了绘画、雕塑、音乐、戏曲、演艺和文学等艺术,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早在晚清时,皮影就由民间艺人从河北带入黑龙江,并发展创新,自成一派,称为“龙江皮影”。传承至今,龙江皮影已有百年历史。

  “龙江皮影与其他皮影流派相比,最大区别在于唱腔。与河北传统皮影戏捏着嗓子的假嗓唱腔不同,龙江皮影完全使用真嗓唱腔。此外,人物脸部的造型也不同。你看唐山皮影面部多是镂空的眉眼,再看咱们龙江皮影创新后变成了实心的。”7日,刘家恺举着皮影作品,向来参加亲子课堂的孩子们讲解。而座位上的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选起了自己要做的图案。

   自己动手做皮影 孩子开心家长忆童年

  刘家恺说,传统的皮影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这个复杂奇妙的过程通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而在体验课堂上浓缩为了一个半小时。

  孩子们先将透明板覆盖在选好的图案上,用黑笔勾边,之后涂色,再将图案各个部位剪下,用针穿线把各个部位连接起来,最后打孔穿上木条。说起来简单,但足以让小朋友和家长们忙活一阵子。制成心爱的皮影后,孩子们赶紧拿着自己的作品跑到白色幕布前,而鲜艳的图案已在幕布的背面灵活地舞动起来。

  “好像得有十几年没看到过这种皮影动画了,而且还是我孩子自己制作的,这种时光倒流的感觉让人好想掉眼泪。”一位家长掏出手机,拍下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