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一院率先启动“1+2+3”分级诊疗

14.10.2016  19:34

  核心提示

  “1+2+3”医联体

  即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级医院)与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组成一个大的医疗联合体。

  社区医生与居民签订服务协议,居民可自愿选择一家二级医院和一家三级医院作为签约定点医疗机构。

  小病到社区,大病去医院,康复回社区,有序的分级诊疗机制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关键所在。昨天,市第一医院联合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一家二级医院,签订了医疗机构“1+2+3”医联体协议,在全省率先启动分级诊疗新模式。

  医联体内60岁以上签约居民,可在市第一医院每年享受1000元免费体检等多项优惠服务。市第一医院院长孟庆刚说,通过这种“软绑定”式服务,将大部分人群纳入分级诊疗体系,再通过政策引导和优质服务,吸引签约居民在社区首诊,渐进式地推进和实现分级诊疗。

   家庭医生”出具证明居民即可转诊

  孟庆刚介绍说,“1+2+3”医联体,即: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级医院)与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组成一个大的医疗联合体。

  社区医生作为居民的“家庭医生”,与居民签订服务协议,居民可自愿选择二级医院市老年医院和三级医院市第一医院作为签约定点医疗机构。

  根据协议,“家庭医生”对签约居民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制定实施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方案。提供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社区康复与护理等服务,为通过预约的签约居民提供优先就诊服务。签约居民可通过绿色转诊通道优先转诊至上级医疗机构,优先预约到上级医疗机构的专科医生。为签约居民提供更便捷的配药服务,包括慢病居民一次性开具4-8周药量的“长处方”,病情稳定的居民经“家庭医生”诊断后可延续上级医院医嘱用药。

  居民基础性疾病可选择在签约的二级医疗机构治疗,疑难杂症再转诊到签约的三级医院。如签约居民需转诊到二、三级医院就医,需由“家庭医生”(或签约医疗机构)出具转诊手续。

  信息化会诊平台上连北京医院下接社区中心

  据介绍,市第一医院将搭建联通医联体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二级医院、北京22家三甲医院之间的信息化会诊平台。医联体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级医院可通过远程会诊将居民的心电、超声、化验、放射线等检查项目传输到该院远程会诊平台,市第一医院将根据专业请所属科系专家进行会诊,并提出指导意见,让签约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级医院享受到三级医院医疗专家的诊疗服务。

  “下转”回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患者,“家庭医生”可通过信息化会诊平台随时将患者病情传给三级医院专家,专家将及时给出治疗意见。

  对于极特殊病例,市第一医院将通过信息平台,将患者信息传至北京22家三级甲等医院医疗专家,免费为患者会诊。

  根据合作协议,医联体内各层次医疗卫生机构行政隶属关系不变、国有资产归属不变、独立法人地位不变、原有功能定位不变、财政投入渠道不变,市第一医院派出1名副高职以上医生担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疗院长,负责医院的管理与经营。

   签约居民可享受多项“大礼包

  市第一医院每年为60岁以上的签约居民提供CT、核磁、B超等价值1000元的免费体检服务,对于医联体内转诊来的危重病签约居民,先诊疗后付费,免挂号费,免除720元医保起付线费用。

  据国药控股黑龙江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崔丹介绍,该公司将配备专用车辆,对于签约的医联体单位开辟送药“绿色通道”,医联体单位提出用药申请,该公司将在48小时内送达。对于去三亚等地越冬的慢病“候鸟老人”,该公司考虑将提供异地上门送药服务。

  全市60余万市民从中受益

  据了解,市一院牵头的“1+2+3”医联体运行后,将覆盖全市60余万市民。

  出席昨天签约仪式的省卫计委副主任魏新刚说,目前,国内大医院无序发展,有些医院病床数量已达几千张,甚至上万张,大医院形成了强大的“虹吸”现象,吸走了大量的患者和医疗人才,这是造成看病难、看病贵的重要原因之一。市一院牵头启动的“1+2+3”医联体模式,标志黑龙江省分级诊疗迈出了实质性的一大步,将对“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医改目标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孟庆刚表示,下一步,将有更多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级医院参与到这种新的分级诊疗模式中,让更多的患者从中受益。

  ·链接·

  “1+2+3”分级诊疗签约医疗机构名单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道里区

  安静安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通江尚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工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工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兆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道外区

  靖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东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太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呼兰区

  双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二级医院     

  市老年医院        

  三级医院     

  市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