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放飞梦想——2014年“三农”回望

22.12.2014  12:33

  新华网北京12月21日电题:在希望的田野上放飞梦想——2014年“三农”回望

  新华社记者

  这是一场对持续了数千年的小农模式进行的根本变革。我国正站在告别小农生产模式,走向现代化的历史关键时刻。自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来的一年里,党中央、国务院明晰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若干具有方向性和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释放被束缚的生产力,神州大地春潮涌动。

  农兴国强。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正在希望的田野上放飞。

   党中央、国务院把“三农”作为重中之重,继30多年前的农村“大包干”改革后,吹响了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新一轮号角,勾画出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新蓝图

  一个月前,一份被誉为开启中国农村第二次革命的农村土地改革方案对外公布。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

  这项改革是2014年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元年推出的重磅改革之一。

  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我国农业发展迫切需要走进“提质增效”新阶段。

  “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制造大国,城镇化30多年赶上了发达国家两百年的成就,信息化基本和发达国家同步,但‘四化’中农业是短板。”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分析指出,我国农业距离现代化差距如下:

  ——农业仍处于小户经营的小农模式:平均每个农业生产经营户只能经营9.1亩耕地,每个农业从业人员只能经营5.2亩耕地,一个农业从业人员一年的纯收入只有2500元。

  ——农业机械化水平不高。目前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虽然超过60%,但与发达国家仍相差几十个百分点,玉米、棉花等作物机械化仍处于较低水平。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我国目前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约为三分之二,全国有一半望天田。农田水利工程年久失修、设施老化。

  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仅有5年多时间。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成为决定小康社会目标能否如期实现的关键之举。2014年,“重中之重”一词成为中央涉农文件的常用词汇。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一系列“重中之重”的农村改革政策相继出台——

  确定了中国碗装中国粮的方针: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探索形成农业补贴同粮食生产挂钩机制;实行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当产品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补贴农民;当产品市场价格升高导致物价总水平上涨过快时,补贴低收入群体。

  明确了加快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目标: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走出一条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

  推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土地改革政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开始实施,5年内完成;《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出台,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全能改革进一步推进。

  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大力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培养造就新型农民队伍,把培养青年农民纳入国家实用人才培养计划。

  让农村成为美丽乡村: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建设幸福家园和美丽乡村。

  开启户籍制度改革,明确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实行半个多世纪的“农业”与“非农业”二元户籍管理模式退出舞台。

   生产关系的变革,激发了前所未有的潜力和活力。中国农业开始告别持续数千年的小农经济模式,走上集约化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走进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德平镇富民家庭农场,农机仓库里并排停放着联合收割机、喷灌机等几十台农用机械。“通过土地流转,我的身份也在不断变化,开始叫承包户,后来被叫成种粮大户,现在又换了新身份——‘农场主’。”德州市第一个拥有家庭农场营业执照的“农场主”魏德东说,“我有了营业执照,成了法人代表,更方便实施订单农业,拉长产业链。

  魏德东身份的变化,是我国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一年来,大幕开启的农业改革正在释放出红利:

  土地正在从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向集约化经营模式发展。据农业部部长韩长赋12月初公布的数据:截至2014年6月底,全国农村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3.8亿亩,占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8.8%。

  伴随着土地集约经营的脚步,农业现代化大步提速:农业部公布的最新统计显示,今年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超过61%,比一年前提高10个百分点,比10年提高近30个百分点。

  新型经营主体正在崛起。全国农村各类专业大户达到317万户、家庭农场87万个、农民合作社124万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万家。家庭农场平均规模达到200亩。

  农业部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2014年中央财政安排农民培训补助资金11亿元,用于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

  在舞动改革之龙的同时,我国农业进入“大补贴时代”,预计今年涉农投入高达1万亿元。

  激情在燃烧,活力在迸发。

  全国粮食总产量今年实现“十一连增”,让中国人端牢了手里的饭碗。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709.9万吨,比上年增加516万吨。

  农业的稳步向好,鼓了农民的“钱袋子”。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8527元,实际增长9.7%,快于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以如履薄冰的责任感,念好念正中央“三农”改革的经,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站在辞旧迎新的门槛上,我们仍需以如履薄冰的责任感,念好念正中央“三农”改革的经。

  “三农”改革,涉及9亿农民。文件上的一句话,到了基层,就直接关系到人们日子过得好不好。

  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中,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坦言存在着问题:有的地方强行推动土地流转;有的片面追求流转规模;有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非粮化”问题突出;有的强行赶农民“上楼”。

  中央在今年发布的多份文件中划出了原则性红线:绝不能用行政手段强迫农民流转土地;城镇化不能强行赶农民“上楼”;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明确必须坚持三条底线,即坚持土地公有制性质不改变、耕地红线不突破、农民利益不受损。

  “‘三农’改革的目的是富农强农,而不是肥了资本,产生出赤贫阶层,进而给国家埋下动乱的隐患。”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周天勇说。

  “有关部门要尽快出台操作性强的各项改革的实施细节,不让侵害农民利益的主体有空子可钻。”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张晓山说。

  如何避免流转了土地的农民变成无业游民?张晓山强调,不能简单采取“长期出租﹑固定租金”模式,可探索通过保底分红等方式流转土地,使农民分享增值收益。

  今年9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强调,积极发展股份制合作,审议了赋予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方案,目标是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集体经济运营新机制。让农民在村集体里转成“市民”和“股民”的改革模式,正在探索之中。

  除了以上围绕土地制度改革的难点正在破题外,“三农”还有许多难点在破题:如何让农业发展可持续?如何让农民也能享受到与市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待遇?

  ……

  亿万农民期待着,改革元年后的2015年,能释放出更多的改革红利吹拂田野,让农民早日过上现代化的好日子。(记者林红梅、王宇、刘羊旸、于文静、潘林青)(完)(编辑:李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