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确权激荡大农业新活力

17.12.2015  10:26

  哈尔滨日报讯 五常市卫国乡友好村村民刘玉仓,去年放心地把自家承包的11亩土地流转给在本村“包地”的东方集团,与村里人一起到俄罗斯打工去了。

  “没推确权以前,村民是不会长期把土地交给别人经营的。”村支书张春林说,因为没有土地“权证”,很多人担心权益得不到保障,对土地流转存在顾虑。

  两年前,黑龙江省被国务院确定先行开展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市委、市政府抓住这次难得的农业发展机遇,从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入手,在全市范围内统筹推进耕地、林地、草原、水面等各类资源的确权。截至目前,哈尔滨市土地确权实测工作已全部完成,共计3458.1万亩。全市1865个行政村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1644个行政村达到了待发证状态。

  “今年是哈尔滨市近10年来土地流转增速最快的一年,”市农委副主任邵经祥介绍,目前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890万亩,比去年同期增长900万亩。整体上,哈尔滨市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进度比国家确定时限整整提前3年。

  由土地确权引领的全新土地变革,眼下正在进行中。在这场变革中,随着“人与地”这一最核心关系的微妙变化,农业与农村的巨大变迁在加速到来。

   破题土地“痛点”创造变革奇迹

  早前,刘玉仓想流转土地前都会犯寻思:自己这11亩地虽说能暂时让人种着,但没个保障,心里总不踏实。他总是纠结,把地转包出去时间长了,要不回来怎么办?

  除了“地拴人”,在推行以土地确权为重点的产权制度改革前,多重矛盾集中在土地上。

  自1983年土地第一轮承包,经过1998年顺延展包至今,我国人口、耕地、政策等因素发生了重大变化调整。因土地权属不清、边界不明、流转不规范、收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不断发生。确权前,方正县每年因土地纠纷引发的上访甚至占上访总量的80%以上。

  更重要的是,虽然土地表面上是农民重要的资本,但是长期以来却是“中看不中用”——土地不能作为具有市场意义的主体参与到土地集中连片的生产集约化、规模化运营中,农民无法通过土地抵押贷款、入股分红,实现更多的财产性收入。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了“三农”投入的严重不足。

  “矛盾集中在土地上,就需要从土地入手。”市农委负责人指出,只有推进以土地确权为重点的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才能真正落实农村土地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进一步调整农业生产关系,转变发展方式。

  但农村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更何况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为了确保农民自愿接受土地确权,配合测量自家土地面积,哈尔滨市特别制定了基于原点核准、依照最原始数据的土地确权策略。连村里老书记、老主任、老会计、老党员和老村干部等,也被动员挨家挨户走访宣讲土地确权的科学依据与工作策略,以确保家家知晓政策。

  公平公正,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每10户推选一名村民组建确权登记颁证理事会;采用“CORS基站+RTK测量仪”测量方式,实测精准度达厘米级,对农户人、地信息进行准确公示,做到调查准、实测准和公示准,真正为农民确实权、颁铁证。”阿城区农业局局长张君彦说。

  千头万绪、庞冗复杂,是这项浩大工程的真实写照。

  哈尔滨市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的新画卷,昼夜兼程舒展。截至目前,哈尔滨市土地确权实测工作已全部完成,耕地实测面积比二轮土地展包时多出890万亩。这场史无前例的土地确权工作,恢复了农民应有的自主权和能力,更让农民开始真正成为农村改革与市场的主体。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变革没有引发一起上访纠纷,哈尔滨创造了中国农村土地变革的一个崭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