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履行公益诉讼检察职责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专访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厅厅长胡卫列
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厅厅长胡卫列接受记者采访。 本报全媒体记者钟心宇摄
2月2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第八检察厅(公益诉讼检察厅)厅长胡卫列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对网友关注的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总体情况及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等领域公益诉讼工作进行了深入阐释。
2020年办理公益诉讼案件数量首次突破15万件
公益诉讼检察作为以司法手段保护公益、促进国家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在助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胡卫列介绍,近三年以来,全国检察机关每年办案数量已经稳定在10万件以上,2020年首次突破15万件。其中,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占比始终在90%以上,大部分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在诉前阶段解决公益损害问题,以行政公益诉讼为主、以诉前解决问题为主,成为检察公益诉讼的鲜明中国特色。目前全国已有24个省级人大常委会出台加强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专项决定。
2020年最高检、省级院带头直接立案办理了一批所涉行政机关层级高或具有跨区域、全流域特点的重大典型案件,公益保护效果和社会治理效能充分显现。从个案办理到类案和区域整治到长效机制建设,实实在在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
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公益诉讼回应群众呼声
为了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加强野生动物保护呼声,最高检多次对野生动物保护公益诉讼工作作出部署。
胡卫列告诉记者,2020年,最高检印发《关于充分发挥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全面贯彻落实〈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的意见》,明确野生动物保护重点领域;发布检察机关野生动物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强化案例指导。
除了制度层面部署安排之外,最高检积极引领和创新办案理念,将涉案野生动物保护放在与案件办理同等重要位置。“最高检在直接参办的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民事公益诉讼案中,指挥协调四级检察机关联合公安机关、农业农村部门、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中国海龟保护联盟和海南省有关部门,将办案职能延伸至266只散布于13省20余市涉案海龟放生。”胡卫列介绍,最高检与欧洲环保协会、自然之友、山水自然保护中心、腾讯企鹅地球等关注和致力野生动物保护的社会组织建立协作机制,推出《危险野味》等系列深度报道和微电影等新媒体宣传作品,引导社会参与。
加大自办案件力度,注重专项引领
2020年,最高检直接立案办理首起公益诉讼案件万峰湖流域生态环境受损公益诉讼案。最高检院领导担任专案组组长亲自指挥办案,得到三省(区)党委、政府和相关行政机关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运用一体化办案机制,集中四级检察机关力量打好万峰湖污染整治攻坚战。办案期间,开展公开听证并持续跟进监督。目前专案已顺利结案,湖面可视污染已得到彻底治理,干支流深层次污染问题得到有效整治,万峰湖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基本形成。
最高检在加大自办案件力度同时,注重专项引领带动办案全局。2020年在全国部署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公益诉讼守护美好生活”专项监督活动。在“守护海洋”专项监督活动开展期间,沿海检察机关共摸排线索2468件,立案1773件,发出诉前检察建议1411件;向法院提起诉讼152件。通过专项监督活动,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16个,与司法和行政机关建立协作配合机制15个,海洋公益诉讼检察业务框架基本搭建完成。
最高检扎实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导各地积极稳妥开展新领域探索,聚焦公共安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个人信息保护等方面拓展了案件领域范围。2020年底,最高检发布了10起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公益诉讼典型案例,涉及古遗迹、传统建筑、传统村落,其中包括敦煌莫高窟、长城等世界文化遗产。“总体看,公益诉讼办案不仅使一批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切实加强,提升了社会公众的文物保护意识,还有效激活了政府对文物保护的主体责任。”胡卫列说。
智慧检务为公益诉讼办案提供技术支持
在“智慧检务”的推动下,2020年全国检察技术部门为公益诉讼办案提供技术支持2万余件次,制作公益诉讼现场勘验笔录近3000份,无人机航拍次数过万,获取多份物证、录像照片等证据材料。
采访中,胡卫列还表示,在卫星遥感方面,最高检与中科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中国环境检测总站就加强技术合作进行了座谈交流。第三届服务保障长江经济带发展检察论坛,专门邀请了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的专家就“检察公益诉讼卫星遥感应用技术”作专题演讲,全方位、立体化地推进检察公益诉讼办案与科学技术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