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城掀起“食安风暴”

27.04.2017  09:25

  一场前所未有的“食安风暴”登陆冰城。

  昨天,哈尔滨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动员大会召开。会议提出,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打造“哈尔滨食品名片”。

  史上最严食品安全监管宣言的背后,是哈尔滨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精准发力。

  3月3日,哈尔滨市委常委会会议通过了《哈尔滨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实施方案》,标志着创建工作大幕开启。哈尔滨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监管力度一浪高过一浪——

  “3·15”期间,春园烤肉王、福将烤肉、名岛烤肉等多家自助餐厅用合成肉欺骗消费者的非法行为被媒体曝光。

  3月22日,有知情人爆料,哈尔滨一鸭血加工厂用牛血兑水冒充鸭血,产品直供演员包贝尔所投资的辣庄火锅……

  食以安为先,有过必严惩。事发后,哈尔滨食药监管部门第一时间责令涉事企业停业整顿,并对其涉嫌商业欺诈行为进行了严厉惩处。

  雷厉风行的处置不仅规范了市场秩序,也赢得了群众点赞,更昭示着哈尔滨食品产业即将在“食安风暴”下,迎来一场深层次变革——

  瞄准“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新目标,哈尔滨正迈出由食品生产大市向食品安全强市进军的坚实步伐。

  用“四个最严”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健康哈尔滨”成为政治任务——

  2014年7月,国家启动河北、山东等4省15个城市首批食品安全城市创建试点;2015年9月,启动北京、上海、辽宁等11省(市)21个城市第二批试点;2016年4月,启动黑龙江、内蒙古等16省37个城市第三批试点,哈尔滨市进入创建行列。

  “哈尔滨市被列为第三批国家创建试点城市,既表明了国家和省对哈市食品安全工作的认可,也对全市食品安全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市食药监局局长姜滨说,“食品安全事关群众身体健康、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创建食品安全城市不仅是重大的经济任务、民生任务,也是重大的政治任务,为建设‘健康哈尔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振兴发展提供着有力支撑。

  5年来,哈尔滨市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可控,未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影响恶劣的食品安全事件。在全省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年度综合考评中,哈尔滨市始终名列第一。

  但面对食品安全日趋复杂的形势,特别是与发达城市相比、与食品安全城市创建标准相比,哈尔滨仍有较大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风险隐患大量存在、检测监管能力较为薄弱、法规和标准体系建设滞后等方面。

  按照国家创城标准和城市户籍人口规模,哈尔滨市年需检测样本要达到4万份,但现有的检测机构年检能力仅为2万份,只及全市需检量的一半,市食品药品检验中心检测量也只能达到年度应检总量的1/5左右。

  相比北、上、广等发达地区,哈市食品安全立法工作也相对滞后,特别是针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小摊贩、肉菜流通追溯及保健食品等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部分食品卫生标准、质量标准、安全标准和行业标准缺失,没有形成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这些都是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亟待弥补的“短板”。

  对此,哈尔滨提出,对食品、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医疗器械“四品一械”加强法治建设,提升安全标准,强化日常监管和监督抽验。对违法违规的食品生产企业,发现一个、关停一个、严惩一个,彻底斩断这些“黑心商”扰乱市场秩序、侵害人民健康的利益链条。

  “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是提升全市食品安全工作水平、持续改善民生的现实需求和重要抓手。”姜滨说,“哈尔滨创建食品安全城市,绝不是为了争个名号、拿块牌子,而是要以创建为契机、以群众满意为根本标准,进一步补短板、治隐患、防风险,在更高层面上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从粗放模式到科学管理,从政府主导到社会共治,从问题导向到风险防控。“食安风暴”撬动“监管改革”——

  近日,《哈尔滨市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工作实施方案》出台,明确了创建目标:三年内无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影响恶劣的食品安全事件;国家食品安全抽样检验显示哈尔滨市生产的食品安全状况较好;食品安全状况得到人民群众认可,总体满意度达到70%。

  围绕这一目标,哈尔滨的食品安全规定达到“史上最严”,不仅要求“食品安全事故后处置率达到100%”,更对转基因食品的种植、加工、销售做出严格管理。

  《方案》要求,哈尔滨严格执行《黑龙江省食品安全条例》,依法禁止种植转基因玉米、水稻、大豆等粮食作物,禁止非法生产、经营和为种植者提供转基因粮食作物种子,禁止非法生产、加工、经营、进境转基因或者含有转基因成分的食用农产品,并要求“转基因食用农产品和食品应专柜或专区销售,并在显著位置明示”。

  “食安风暴”还体现在对食品安全重点问题的治理上,哈尔滨将以小作坊、小餐饮、小摊贩“三小”为重点行业,通过目录管理、登记卡制度、承诺制度、固定区域经营、提高检查频次、鼓励其改善生产条件等措施强化日常监管、实施长效治理。其中,力争5年内基本解决小作坊无证问题;3年内,小作坊核准发证率要从目前的10%提升到60%以上。

  《方案》中,哈尔滨确立了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的“十大任务”。具体包括:夯实“一个基础”,即建立完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日常监管体系、风险防控体系、技术支撑体系;打造“两个平台”,即打造信息化监管和检验检测平台;强化“三项能力”,即提升日常监管、违法行为查处和社会共治能力;实现“四个强化”,即在落实企业主体责任、食品源头质量管控、重点问题治理、发展食品产业四个方面实现强化。

  “‘十大任务’的确立和落实,将带来哈尔滨食安管理体制从粗放到精细、从他律到自律、从传统模式到科学管理、从政府主管到社会共治、从问题导向到风险防控的巨大转变。”姜滨说,“安全食品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通过完善监管制度、强化监管手段,哈尔滨将构建覆盖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全程可追溯的监管体系,打造一张食品安全监管‘天网’,切实把好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关口。

  食品安全是城市竞争力、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鼓励企业制定国际水平的食安标准,打造哈尔滨食品“美誉度”——

  随着哈尔滨进入竞争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竞技场,素有盛誉的“哈尔滨食品”也再度被置于聚光灯下。

  食品安全是城市竞争力、城市形象的重要体现。作为农业大市、国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成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是哈尔滨面临的一次重大机遇。

  目前,食品产业已成为哈尔滨市富民强市的重要支撑,是全市首个超千亿级产业,去年总产值已突破1600亿元。

  在食品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上,哈尔滨还涌现出五常大米、尚志黑木耳、巴彦生猪等一批叫响全国的知名农畜产品品牌和“哈肉联”“秋林”“哈啤”“老鼎丰”等一批拥有近百年历史、享誉海内外的传统食品品牌。

  截至去年底,哈尔滨市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超过3000万亩、认证数量达到2000多个,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达到28个。可以说,来自哈尔滨的绿色食品已经成为安全、有机、健康食品的代名词,成为一张响当当的城市名片。

  然而,食品产业的基础越好、资源越优,食品安全问题一旦爆发的“杀伤力”也越大。不仅会对消费需求产生巨大影响,更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危及整个产业和经济发展。

  2008年受三聚氰胺奶粉事件的重创,中国乳业的销量和声誉迅速跌入谷底,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

  2014年被曝光的康师傅“黑心油”事件,直接导致顶新集团连续两年收入、利润双下降,公司市值5年蒸发近900亿港元。

  再有实力的企业、再大规模的市场,一旦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对一个行业乃至整个产业和对城市形象的影响都是致命的。这些前车之鉴无疑为哈尔滨食品安全敲响了警钟。

  哈尔滨提出,国家出台的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标准是对创建工作的最基本要求,哈尔滨作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城市,必须要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推进创建工作,真正在全国发挥出应有的示范带动作用。

  对哈尔滨而言,推动食品产业升级自然成为食品安全城市创建的战略目标。在发展食品产业上,哈尔滨鼓励企业制定并执行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在鼓励支持企业自主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上,着力培育一批名优品牌,提升哈尔滨食品产业竞争力。

  下一步,哈尔滨将着重在提升食品产业标准化、品牌化、规模化上下功夫,研究制定一批起点高、要求严,与国际水平相当的地方性食品安全标准、绿色食品质量标准。这不仅是创建食品安全城市的一个加分项,更重要的是,可以此为契机,倒逼全市食品企业提高生产标准,为哈尔滨食品进入欧美及香港等地市场奠定基础。

  “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是推动哈尔滨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机遇和重大举措。”姜滨说,“深入开展创建活动,就是要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引领、督导和促进企业严格落实质量主体责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和技术创新,提高食品产业集约化、标准化和品牌化水平,通过打造一批放心品牌、培育一批优秀企业、建设一批示范园区,推动哈尔滨市食品产业提质增效、做大做强,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城市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