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伊维尔教堂修复图首次公布

20.06.2014  11:14

  

  今年,哈尔滨火车站改造工程确定实施,预计将于2018年竣工,位于霁虹街工厂胡同内的圣·伊维尔教堂被明确将保留。

  昨天,记者从市城乡规划局拿到了圣·伊维尔教堂修复效果图。在效果图上,古旧的圣·伊维尔焕然一新,失去的葱尖顶还复原状,无法阻挡的艺术魅力扑面而来。在不久的将来,圣·伊维尔教堂很可能是这样的。

  军官士兵

  捐款修造

  圣·伊维尔教堂建于1908年,当时清光绪三十四年,阿穆尔军区司令官切切雅可夫中将及下属军官、士兵捐款在道里军官街(工厂胡同5号)修造。教堂设计为“雅罗斯拉夫”式球型尖塔,有3个祭坛、5个圆屋顶,面积555.80平方米,平面呈希腊十字式格局,南北宽22米,东西长26米,高27米,西侧为主入口,南北方向各有一个入口。正面上方有大型鼓座,鼓座上有一大四小五个葱头顶,四个小葱头顶以大的为中心,分布在十字形端点。

  主入口对面是圣坛,主入口上方有钟楼,伸出屋面,有一方台,方台上有鼓座,二层花瓣装饰,鼓座上又有一个葱头。教堂上的葱头式大小穹窿主次分明,错落有致,优美和谐。

  “洋葱头”  

  “文革”被拔   

  建成后,曾为镇压义和团死去的俄国官兵及1904年日俄战争阵亡的俄国将士进行祈祷,并将这些阵亡将士的骨灰移至教堂埋葬,阵亡者名字刻在了教堂墙壁上。

  1927年,主教季米特里和基辅音乐学院自由艺术家芭拉诺娃波波娃在教堂创办了哈尔滨音乐训练班,开设了钢琴、小提琴和声乐等课程。

  “文革”期间,教堂顶部六座“洋葱头”被拔除,但建筑本体得以保留。教堂内圣母像、基督复活图、圣塞拉夫衣图及圣尼古拉画像等艺术作品,经百年风雨,依旧画面完好,艺术气息浓郁。

  俄式小屋

  是教堂一部分

  记者在道里区霁虹街工厂胡同看到,历经沧桑的圣·伊维尔教堂,如今隐没在民宅之中。教堂西北角被一座歪歪扭扭的泥草房覆盖,厚重斑驳的铁门前,染色地砖多有碎裂,仍色彩清晰。

  教堂西北处还有一间俄罗斯建筑风格小屋,它是圣·伊维尔的一部分——“教堂附属孤儿院”,外墙倒心形彩色马赛克镶嵌画,宽约3米,高3米,由约1.7万块1.5厘米见方的马赛克拼贴镶嵌而成。画面左边一位俄罗斯妇女侧立挎篮,身穿及膝裙子,上棕下蓝,腿上是白色长袜。右边是一只狗,长尾下垂。女子身后绿树环绕,一条小路伸向树林深处,不远处有一座木屋。

  链接

  圣·伊维尔教堂属哈尔滨二类历史建筑、II类保护建筑,位列呼兰天主教堂及神父楼、南岗士课街天主教堂、文化公园圣母安息教堂、东正教会、圣·索菲亚教堂等一类历史建筑教堂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