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丁香”的五年太空梦

21.09.2015  09:58

哈工大纳卫星研发团队。

  昨天,中国首颗由高校学生自主设计、研制与管控的纳卫星“紫丁香二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当卫星发回信号被成功接收的消息传来,“紫丁香二号”学生团队成员和在场的老师禁不住欢呼起来。负责卫星总体设计兼测控的韦明川潸然泪下,5年了,“紫丁香”终于梦圆太空。

  冰城“梦工厂

  2009年考入哈工大不久,韦明川加入了无线电俱乐部。当年,中国首颗业余无线电通信卫星“希望一号”发射成功的消息让他为之一振,他萌生了自己动手研制小卫星的梦想。他把这一想法向学校提出,得到老师们支持:“哈工大向来欢迎‘爱做梦’的学生,放开手脚大胆干吧。”有了学校的鼓励,韦明川开始着手组建大学生卫星研发团队。

  2010年11月,哈工大卫星技术研究所教师王峰在荷兰做访问学者时得知QB50工程将要启动。该工程是目前世界上参与国家和地区最多的微小卫星国际合作项目,也将是一次发射卫星最多的项目。王峰向学校提出组建学生团队参与QB50工程的想法,航天学院院长曹喜滨当即拍板敲定。2011年夏天,韦明川正在和伙伴们为自己进展缓慢的小卫星计划苦恼,偶然看到学校参与QB50工程的消息,他第一时间找到王峰申请参与项目。学校非常支持这些心怀梦想的学生,2012年1月,国内首个由学生参与设计、研制、调试与应用的微纳卫星团队正式成立。学校投入资金扶持学生们研发,“紫丁香一号”诞生。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就在“紫丁香一号”研发期间,国内某项目启动,高校学生自主研发的卫星有机会发射升空。2014年3月,哈工大纳卫星研发团队正式提交参与“紫丁香二号”卫星发射意向书。

  混搭版“梦之队

  在哈工大,教师能够形成跨学科合作的科研团队,学生也可以。为了更好地发挥团队成员的优势,根据个人兴趣和专业背景的不同,同时结合卫星的研制需要,团队负责人将大家编排进不同小组。“通俗地说,我们是一支‘混搭’的梦之队。”团队成员虽然来自不同学科,背景不同、经历不同,但梦想和方向一致:发射卫星是一项系统工程,单打独斗肯定不行。

  负责姿控的苗悦是位才女——擅长绘画,喜欢古筝,写得一手好文章。2009年她进入外国语学院学习俄语、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为圆航天梦,2014年她考入航天学院,进入纳卫星团队;负责星务软件的夏开心是2014级硕士研究生,他在本科时就做过无人飞行器编队飞行等科技创新项目,参与纳卫星研制期间迅速成长起来;2014年毕业的冯田雨到浙江工作,但作为曾经的卫星电源分系统负责人,他下班后的时间多数都给了这两颗“紫丁香”,甚至当研发遇到瓶颈时,他干脆请假跑来援助。“就是这些‘混搭’的同学们完成了这个艰巨任务。”韦明川说。

  把梦做上天,牛!

  2014年9月,哈工大与某研究所正式达成协议,为确保卫星研制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紫丁香系列纳卫星的工程实施工作纳入该所产品质量保障体系,进行专业化管理与控制。很快,学生团队来到该所进入新研制阶段。

  2015年9月20日7时01分,“紫丁香二号”发射!这意味着我国首颗由高校学生自主设计、研制与管控的纳卫星发射成功。正在地面站里工作的同学和来观摩的老师们,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大家拥抱在一起,脸上挂着激动的泪水。韦明川事后回忆:“成功的那一刻,我有几秒钟的走神,突然想起刚起步时,我们的梦想被人质疑,如今只有短短的5年,它已经发射升空了!

  “紫丁香二号”发射成功的消息发布后,团队成员们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祝贺:“你们把梦做上了天,牛!”“还有什么比支持学生发射卫星的大学更酷?”“紫丁香”的梦圆太空,让团队成员们越发坚信,梦想从不遥远,只要你敢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