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发挥文科优势 突出专业特色 传递课程理念

27.03.2020  11:50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疫情期间网课教学工作要求,发挥文科的学科优势,结合学院四个专业的特点,把疫情教育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比较好的实现了线上教育的“”与贴近社会应用的“”的结合。

早谋划早发动,为线上教学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早在1月底,学院领导根据当时疫情变化特点就开始着手准备,建议教师多方面、多渠道收集线上教学的相关资料,并有意识地参加相关内容的网络讲座,做好开展线上教学的准备。2月上旬,学院发出了《致全员教师的倡议书》和《致全院同学的一封信》,号召教师及早动手,撰写电子教案,制作网课视频,研究各种教学平台技术;号召同学积极主动进行线上学习。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李璐老师根据自己录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经验,主动承担起了为全院教师线上开课进行指导、答疑的工作。正式开课前,每位老师都至少和学生演练了三四遍,保证了线上教学的顺利开展。人文学院开学三周以来共开设课程34门,学院教学督导组成员按照各自分组情况,全覆盖地进入课堂进行本学期教学质量监控工作,并及时汇总当天线上课堂情况,及时总结亮点及存在的问题,对于当天存在的问题力所能及帮助教师解决。

课前演练超过十次的刘秀玲老师              省文化名家、校级教学名师高方教授

 

更新理念,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深度融合中探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全院教师打破了教研室局限,围绕教学平台,开启了教学模式、管理模式、教学反思模式的讨论与交流,并积极参加超星、智慧树、中国大学慕课等优质在线课堂平台的组织的专场技术培训。各专业根据自己专业课程的不同特点纷纷制定自己的线上教学模式。社会学专业针对大一新生“扎实基础,提升兴趣”的需求,形成了“需求导向型混合教学模式”。任课老师采取录播和实时互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在积极发言和热烈讨论中对知识进行记忆。针对大二学生“培养社会学思维方式”的需要,老师采用PPT+直播讲授+qq文字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将知识逻辑化,体系化。针对大三学生“理论应用实际”的需要,任课老师选用平台课程+微信讨论的方式,让学生直面社会问题,理清分析思路。汉语言文学专业任课教师在智慧树平台统一建课,利用智慧树的签到功能、随机问答功能、头脑风暴功能随时掌握学生的听课状况,在授课资源中上传大量电子版文学名著,师生相约在同一时段共读一本书,并且建立QQ授课群,利用QQ授课群开展“”读书会以及课堂互动,学生均采用“康奈尔笔记法”自觉将课堂笔记在QQ群中当堂上传。以问题为课堂导向,以学生为课堂中心,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积极性,形成双平台的师生互动,灵活掌控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社会学专业老师的线上课堂分年级教学模式探索


 

汉语言文学专业老师线上资源丰富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教学互动受欢迎


 

应用心理学教师运用思维导图构建以学为主中心的课堂


学生们的多样化课堂笔记

结合专业特点,把疫情与课程结合,打造全新课程理念。 依托人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学院要求教师在进行线上授课的同时,要紧密结合专业特点介入当下疫情问题,润物无声般的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的教育。汉语言文学教研室从白衣战士作为疫情期间的逆行者,有着“身着厚重防护服,不破新冠不罢休”的担当角度,既引导学生很好的感受到我中华儿女心中时时刻刻都具有的“招必回、战必胜”的爱国之情。同时,通过布置作业等方式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诗词和文学创作回应国外的的捐赠,又锻炼了学生的展业技能。截至目前,学院师生已经公开发表有关疫情的文学作品40余篇。依托应用心理学专业优势,张美坤老师在疫情期间不仅参加学生处组织的咨询活动,还参加了省心理学会倡导的华中师范大学牵头的面对武汉疫情的心理咨询服务活动,在疫情期间积极服务社会。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专业教师在线上教学之余,还参与到大学生心理疏导的工作中,并把各自应急心理救援的知识技巧和实际案例融入教学中,学生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的老师根据各自课程特点,纷纷从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和数据的采集、统计、分析等角度出发,通过线上课堂阐述社工、社会学专业的广泛社会应用性,让20多名在疫情期间做志愿者的专业学生现身课堂谈感受谈体会,使学生们深刻认识到了两个专业的重要性和广阔前景。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践行课程思政理念 应用心理学教师疫情期间进行线上心理疏导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三尺讲台不仅仅在教室里,也可以建构在“”端。无疑,金课视域下的课程建设,理应用居安思危的精神,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完成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最终的受益者不仅仅有学生和教师,还有我们为之奋斗的教育事业。